这篇文章本该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完成的,后来一拖再拖,已经在“要做”提醒中躺了将近 5 个月了。返乡是指回老家过年,因为在外求学,一年到头难得回农村老家一次。初记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记述,可能今后还会有。
我爸那一辈共有兄弟姐妹 5 人,三位姑姑嫁作他人妇,大伯际遇不错早已经在县城买房。我爸作为最小的孩子,留守老屋。老屋早不在了,在爸妈结婚前我们家在大伯帮助下修了两层楼房。家里老人都不在了,自从老妈在我初二那年也和老爸一起外出打工,我自初三开始住校,我们家的房子我们一家一年也住不上 30 天,现在家里已经不剩多少东西,各种日常生活用品还不如我在学校宿舍齐全。
返乡初记·行
爸妈务工地相距不远,租住在一起,寒假我便呆在那儿等他们放假。腊月二十三,终于老爸也放假了,我们一家开始收拾东西回家。修路的缘故,公交已经近一年不从租住处那条线路走,我们得先坐三轮到客运站,买了票,我们在司机的安排下搭顺风车去另一个客运站,因为这里虽然售票,也有车在等待,但是新修的车站来此乘车的人并不多。好容易辗转到了我们镇上的客运站,再坐城镇公交回村里,在三岔路口下车,我们还需要走 5 里路才能到家。
我大伯家和三个姑姑家都至少拥有一辆车了,爸妈也挺眼红的,特别是每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见别人开车慢悠悠地去,我们得走路、坐公交、转客车,又远又挤还慢。就我的体验来说,成都近年来买车的人和家庭是真的爆发增长了,稍微工作几年赚到点钱,或者找家里支援,或者按揭,总要买一辆几万元的小轿车开开。在我们农村,能开一辆小车回家,那也是脸上增光的事。眼看我也要毕业工作了,爸妈寻思着要拿出积蓄给我们家买辆车(主要是给我开),我却不乐意,一是当初老妈不愿花钱让我学驾照,现在我仍不会开车,二是近一两年,我的观念变了,认为有车共享挺好,今后用打车软件就好,省去养车的种种麻烦。
考虑到轿车快速增长的压力,政府在公共交通的打造上也不遗余力。成都不仅仅是修地铁那么简单,公交车也增加路线、增加班次,我们农村也有增加,现在能够到我家附近的公交都有三条线。只是我们没有住在交通主道旁边,还是需要步行好一段路。
感谢很多人买了私家车,感谢公共交通越来越多,今年走亲访友的一个明显感觉,坐客车不需要等待多久了,公交上也不太挤甚至还有座位。目前城里滴滴、快的漫天飞,还有来自美国的 Uber,汽车共享观念开始慢慢为人们接受。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可以想见,不用多久,这样的情景就会出现:开车返乡也可以做一笔“顺风车”生意,在春节期间出来跑跑“专车”为城里工作现在返乡的小青年们服务服务,……。车辆共享的福利将推广至较发达的农村。
相比于私家车这样比较贵的东西,摩托车和电瓶车几乎成了农村家庭的标配,除了年龄实在太小的孩子和太老的老人,大家出门基本都是骑车,男人骑摩托,女人骑电瓶车。
返乡初记·住
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村在村委会旁集中修了一批住房,形成一个小区,名曰改善住宿条件,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如今已经住满了人。没住小区的,很多人都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修葺,最常见的是盖了彩钢瓦。老妈就一直想给我们家盖上彩钢瓦,因为我家的楼房一年间长久没有人住,再加上经历过 08 年汶川大地震和以后的几次小地震,漏水现象已经比较严重了,特别是厨房和厕所,下雨天根本就没法呆人。最终这项议程被推迟到 16年春节,因为那之后老爸很可能就呆家里了,否则也没必要,没人住嘛。
外公家离我们家不远,我妈是孝顺的孩子,我爸和小舅间的关系也很好,春节期间,我们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时间呆他们家。去到外公家,我们便睡他们楼房一楼的木架床,是那种竹栅垫底铺上谷草再加棉絮的床。在人人都睡床垫的时代,这种床已经很少见了。我们这还算好的,外公外婆两位老人住了一辈子泥瓦房了。他们二老给儿子修了楼房,即便两个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并不回来住,也叫他们搬进楼房去住,他们仍是固执地坚持住自己的老房子,说是冬暖夏凉。
爸妈打工租住的房子条件也算糟糕,我也可以说我们一家三口挤在 20 平米的一间屋子中,要在过道上做饭,晾晒衣服的地方是公共的,厕所也是所有住户公用。对我们农村人来说,住宿条件能够差到哪儿去呢,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很多人愿意在北上广挤隔间了,因为新一代年轻人多少都是从农村出来,只是求学才到了城里,而学校的住宿条件并没有好到哪儿去。一直以来都这么住,又有什么不适应,何况坚持奋斗一段时间,生活还将迎来转机。
返乡初记·衣
15 年春节我没有买新衣服,实际我已经两年没在过年前后买新衣服了。现在已经过了那个过年盼新衣服穿的时代,一件衣服质量也不错,款式也能流行两三年,人不太帅,身材不太好,也不能对穿太挑剔,毕竟只能穿出买家秀效果。重点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根本不需要待到过年才能买一件新衣服,而衣服可以穿的话,过年也没必要新买。
当然,辛苦一年了,也该买件新衣服犒劳自己。女人的衣柜中又总是缺一件衣服的。不过买与不买,过年期间也不总是穿新衣服,也不是每个人都穿新衣服,可以看到,周围的人都穿着不新不旧的衣物,自信出门,谈笑风生,穿者不在意,观者也不在意。这是一种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村的老头老太太也终于摆脱物质上的显摆思想,年轻人也不再炫富攀比。
反倒是我妈,老是说我不讲究穿着。这个是天生遗传基因问题,我也没办法。想来,家母毕生遗憾一定是儿子丑。人丑就要多读书,我也是狂修内涵。
返乡初记·食
农村的饮食从来没多大改变,自从物质获得丰富,在重大节日,餐桌上从来不会缺少鸡鸭鱼肉,在过年期间,满桌子菜,十样有九样是肉。在所有人吃完下桌子后,你再回来看,会发现素菜被一扫而空,荤菜中的蔬菜被吃得差不多了,肉几乎全留在了盘中。
对,突然之间你会发现,现在大家都开始讲究健康生活了。人人都想吃点素的,去做客前也叮嘱主人要菜为主,少肉。每个人都是这样叮嘱他人的,也想吃蔬菜,但是最终你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家请客桌上都是一大桌子肉。这是在炫耀攀比吗?非也,这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厚待客人,不可招呼不周。很多东西都变了,讲礼这件事还是没变。
返乡初记·走亲访友
这次春节回家,还遇上了一位远房亲戚家老人去世,地理上相距较近,也要表示慰问;难得回家一次,老乡、老同学、老朋友间也要抓住机会相聚一次;常规的走亲访友,你来我往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个大四毕业生,也要入社会了,却也算学生。我是不喝白酒的,一般我也不喝酒,更多是朋友相聚喝点啤酒,在家里长辈面前基本不喝,他们也比较关爱我,也不强迫我喝,甚至有长辈主动用“他还是学生”这个理由为我挡住喝酒要求。
但总有长辈要劝我喝酒,他们认为喝酒是不可缺少的社交礼仪,入社会总用得上,必须要学会,还要把酒量练起来。这就有点闹得不高兴了,一家人也不好翻脸。
我也挺烦中国的人情世故,已经变味了,能够一起喝酒就是感情好,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吸烟也在某种程度被赋予这个作用,但是小时候抽烟被捉住就是一顿打。份子钱这件事更是成为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朋友相聚时,若是去到某个朋友家里,爸妈开始教我要买点东西送去。我嘴上答应,然后还是不买。我和朋友们说,若是你以后要我买东西才让我进门,你这儿我也不想来了。朋友们则对我说,今后你要是给我买东西来,你就来都不要来。说完我们哈哈大笑,之后我会从书包中掏出一本书,对我很启发的一本书,觉得你也会喜欢,所以又专门买了一本送你。转身将书放回房间,又拿出一本,这是我专门为你买的。
我们年轻一辈还是要互送礼物,但是我们自有我们的交往方式,不是老一辈人想的烟酒水果营养品,或者其他相对世俗却无用的东西。朋友的意思是,我们懂得对方。
返乡初记·空气
首都的雾霾已经让我们对空气质量有了足够的关注。作为一个在城市求学多年,享受并喜欢城市的便利的人,我认为若还有什么理由能够让我想回到农村,那一定是清洁且清新的空气。如今这最后一点好处也没有了。
汶川地震后,阿坝工业园搬迁到了我们临近三个镇上,在此之前已经有热电厂在我们旁边了。修建厂房使得很多人因拆迁得到补贴并成为了真正的城镇居民,工业污染却使得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变差。作为农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也让居住区空气长期处于糟糕境地,不论是村委会安排的公路垃圾清扫人,还是我们自己处理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是一个方法,焚烧。
现在经济条件变好了,我们有条件购买更多商品了,不论是日用品,还是零食,它们的包装都多是塑料,白色垃圾的危害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万年不腐,而焚烧则直接增加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不知算不算是 PM 2.5)。春节期间,大家打扫卫生,几乎每隔一天都有一次垃圾焚烧事件。每当此时,我都是回到房间,紧闭门窗。结果回到农村了,我还需要将自己锁在房间半天来逃避糟糕的空气。
农村,从整体来说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不好说。尽管没有大幅度的改善,不过农民的腰包的确鼓起来了,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提升,以前因为匮乏生活导致的狭隘也有所改善,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不全是新闻联播中那种新风貌。村容整洁,人民幸福,这只是少数,更多是一种迷茫,最大的心思是挣钱,之后是打麻将休闲,其他已经想得很少了。最终物质条件或确有改善,留下来的却是精神的贫瘠。
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在城市求生存的我们,或许能够带回一番不同的风貌,可是能够有多少神似很难说,何况中国的城市中居住并非全是真正的城市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