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创作。
很久不提起笔,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恐惧。最近认为语言是变色龙一样的事物,顶顶具有蛊惑性,像极了人心。自媒体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谬言妄论打着“不默而生”的外衣,招摇过市,误导人心。初始愤怒,想用着一己之力搭救未知人士,再探究,却越发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谁也不能拉着谁上岸。换句话说,更多的时候,是人们甘愿下沉,而非缺少抓手。言之至此,终于认清能力有限,不再费力苦苦挣扎。只期冀自己能知晓得多一点,再多一点,不至于井底之蛙,又诟病他人。也期望能在他人求助时能尽一份绵薄之力,断断不想“书到用时方恨少”,悔恨不及。同时,对于执着于‘科普’一事的广大朋友们,除了钦佩,又是感激。我本是这无知中的一份子,因为众生的不吝分享,才能一步步攀岩而上,若待他日果真心中笔墨,也定重拾初心,竭力善良。
新年快乐!关于2019的总结,从年底12月份就开始思考,可每写百字,就又觉语焉不详。1月期末结束后又重新布局,受制于前几次总结中格式和文体的限制,仍觉词不达意。今晨翻备忘录时猛然受到启发,将电子版随笔和书摘导入Word,竟也五千余字。重读这些断续的文字,仿佛也重走长征路般,回顾了那飞逝一年里自己的挣扎与成长。我将这些简句大致一一归类,形成了以{心灵} 为首的六个板块(可能是去年一年读心理类的书籍偏多),稍加评述并在此分享,是致敬也是共勉。
(多数观点摘自书籍,恕不详注。)
心灵
1.关于认识自己。
<无声告白>中讲,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大概从大一下开始,我逐步意识到: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但是自我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呢?遗传学占一方面,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占另一方面,借用个不是百分百恰当的词——表观遗传学。不同的环境催生了我们不同的价值感、世界观、对成功的认知、对幸福的定义···诸此种种。而如果人能够真正跳脱出来,客观冷静的认识自己,分辨自己的欲望,接受自己的不甘,那么许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该是笔者2019年最大的收获吧)
2.关于成功。
坦白讲我是渴望的,但是渴望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呢?身家百万,金钱自由?游山玩水,新晋网红?子孙满堂,广受赞誉?不,不是,或者不全是。这样的未来不符合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换句话说,每个人最终的样子,在Ta年幼时代一定是有迹可循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经常会在同样的问题上摔倒两次。
在这里我不想把自己所谓的成功具体化,也因为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命题。承认自己达到“成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真正的“成功”一定在追求“更成功”的路上。换句话说,广受认可的“成功人士”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一定没有所谓世俗化的“成功”妥协。马云如是,辍学清华去卖猪肉的学霸(现知名企业家)如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活出自己独一份精彩的权利。达到自己认为的成功,这是最最重要的。
对于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我觉得它不是错误,而是需要我们甄别。某种程度上,执着于“成功”催生了浮躁,导致了焦虑。因此它不是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它是一个人的虚荣心,一种奢侈品。你越“成功”,奢侈品越多的时候,可能你的必需品就会离你越远。
我们能做的,是在那揉成一团的关于未来的迷雾中,一点点抽丝剥茧,寻找到心中最触动的一部分,并把它命名为“成功”。而后,用忍耐,克制,恒心,不可战胜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去战胜不可战胜的力量,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3.关于幸福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对幸福的定义自然不同。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认为,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有趣的是,我觉得中国文学大师周国平的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由此可见,别慌慌张张手忙脚乱地追求什么“幸福”了,它就藏在我们踏踏实实地每一个分秒里。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当挑战,知行合一并且全神贯注,明确目标并及时反馈,最终达到掌控自如的“心流”状态。人生的本质或许没有意义,活着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在每一个当下,享受在每一个当下。
4.关于心态。
前段时间把微信个签改成了:“心怀希望就能所向披靡”。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规劝我,不要极端,要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然后心怀伟大梦想。我觉得是呀,但是这和怀有希望没什么冲突吧。我该是早就意识到自己不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了。
其实阳光心态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我把这种心态描述成;“悲观情绪的及时止损”。期末成绩下来的时候,抱着手机坐在椅子上哭了几个小时,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委屈。感觉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一腔努力都付之东流了。该是长大点了,反而不觉得哭泣是什么丢人的事。更何况生理学上讲,悲伤的眼泪中有害蛋白质和肾上腺素的含量都显著升高,哭一哭解压了。擦干眼泪又是一条好汉。
《钝感力》一书中提到,钝感力强的人,坚信自己会彻底治愈,凡事都开朗乐观、积极进取,这样一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畅,也就增加了身体的抵抗力。也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情绪
2019年,兴奋,悲伤,喜悦,愤怒,希望,无奈,焦虑···或者说每天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常迷途挣扎,不断自我疗愈。想如今,我们拥有丰厚了物质基础,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嫉妒、愤怒、欺骗、艳羡这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东西制造了最大的麻烦,很多时候却无能为力。
其实,每一种感觉,愤怒,无力,自卑,其实都是一种提醒。它也许会帮助我们更清晰的思考,它可以争取一些时间,让我们不盲目地投入。
但遗憾的是,大脑常常放大过去的失败,忽视现在的能力以及夸大未来的困难,最终我们被大脑营造出来的这种紧张氛围给打败。当明白这个生物学机制时,我觉得开始对自我宽容了许多。难受的时候和自己说:“哦,没问题的,别想太多。”
同时,很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对抗它,要么就是逃避它,但我们第一时间最该做的,应该是描述它。一次次的深刻描述,至少帮助我,发现了那个更真实的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受呢?我经常为这类事情生气吗?我为什么总对这些事情感到愤怒呢?和我的成长背景有什么关系吗?我要对此作做出什么改变,来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吗?”当逐一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觉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又回来了。(hhh原创疑问五连,推荐诸位一试呀)
最值得提醒的是,不要沉溺于一种情绪里,圣人可以有情,但不要为情所累。为情所累则私欲在,私欲越强,则情欲过剩。(选评《论语》)
1.关于强大
有一段时间,无力感经常会浮上心头。自我怀疑,自我犹豫,所坚持的是否正确,所放弃的是否值得。想到头痛欲裂,整晚失眠。我受困于自己的渺小与梦想的广袤之间,原来理想与现实真的无法妥协?!我反思自己不够强大,那些励志名人的鸡汤更让我觉得自己捉襟见肘。是努力不够吧,也是方法不对?困苦,焦灼···
慢慢明白,真正的强大是什么呢?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不是没有脆弱,没有自卑,没有无力,没有恐惧,没有逃避....而是你可以说出:我不完美,我或许不合群,或许太特别,或许很矛盾,但我就是这样,这是我最真实的样子。 你爱或不爱,我都接受,我就是这样。因为,我爱真实,胜过一切。(发出来显得太鸡汤了)
不要试图从与自己对话中,去解决你固有的焦虑和痛苦。当你打开自己,当你让外界的信息涌进来,你内心的焦躁,就会平息很多。于是我开始求助,讲给室友,讲给妈妈。当我和她们说出我真的很无力,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她们的理解与支持,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发现自己健身,蛋白质比例不足,增加鸡蛋和鸡胸肉补给;发现身体需要调理,遵医嘱服药,又在药理药化书中疯狂寻找答案。在崩溃中不断站起,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吧。
2.关于愤怒
大多时候,是在帮助他人排解。唯一一次最深刻的愤怒,可能是夹杂着被背叛的感觉吧,还有对小人的呕吐感。罢了,那种人,不去在意就好。
心理学上将愤怒归结为一个由诸多原因构成的情绪。愤怒=外在刺激-内部承受力。
也就是说,同等情况下,一个人的内部承受力(可理解为“容器”)越大,Ta的愤怒就会越少。当然,自身承受力可能随状态变化:最近状态低迷、移情性装满、对关系的怀疑、 自身的不安全感···等等都可能使一个人变得易怒。(所以不要根据表观脾气来评价一个人啦)
同时,愤怒是可以传染的。如果碰巧惹怒了一位嫉妒心强又善于呼朋唤友之人,我真觉是一场灾难。只能提醒各位,时刻保持理性,保持正直。
3.关于恐惧
这是我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哦。“我这做个选择,拼搏或者放弃,是不是因为恐惧?”我们每个人,从生物进化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害怕面对失败,害怕经历痛苦,所以大脑以它那最灵活的机制,帮助我们逃避。拖延、犹豫、轻言放弃···不过是这些恐惧的外在表现形式罢了。
我要求自己勇敢,直面最真实的苦难,接受并且享受痛苦。
因此,我在不断改变。我们每个人都会改变,但是好多人却不愿承认。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一旦有所改变,你身边的人会很不开心。我们宁愿内心苦苦煎熬,也不愿承认事情可能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我们内心都秉承着一种唯我主义的价值观,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但是某种角度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
4.关于赞美
《半山文集》中讲到:在这个时代,还能够经常赞美和欣赏的人,一定是最具备内心安全感的人。水深火热的人,正在忙于各种指尖上的批判。
其实在大部分心理学书籍中,我都有看到强调赞美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一门艺术,好的赞美不仅有助于提升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真是广泛运用这一技巧,当然啦。最宗旨的一条是“真诚”。
赞美不是只说好话或者拍马屁,而是把实话说得动听。(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好多人觉得只有难听的话才是实话,那只不过是不愿动脑的强词夺理罢了。)
To do
1.关于热情
不知道是不是通病,身边的好多人(包括我在内)做事之前总会寻找一些名叫“热情”的东西。应该是现代人过于急功近利了吧,谁都不愿“白花”时间。热情不足往往难以开始,但是就算热情足够又怎样?可能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是,所谓“热情、干劲什么的”不是“汽油”,而是汽车“跑起来的样子”。实际上汽车自己并不一定想跑。寻找“热情”,本身就是前进的阻碍。想克服它,看清自己要做的事就好,就像在开车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想“我在飞快地跑着”,而是想着“我要去哪”。
所以,当你下决心去做一件事,那就去做。给自己定个期限,学会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声音。在这期限内,一定不要犹豫,那只会浪费时间。
2.关于努力
我们遭受的苦难,在任何时代都不值得被歌颂。然而,个人的奋斗并非为了攀比,而是为了填补生活意义的空白。其实,现实也许没我们想象的如此不公。
努力的意义是不断优化自己;努力的意义是当下的一点一滴;努力是为了不让热爱的世界拱手相让于他人。网络上有太多励志的鸡汤来证明:比你厉害的比你还努力了。没动力的时候看看没什么不可,但是我还是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认清自己,劳逸结合比较好。毕竟,人不是永动机。低效的努力只是感动自己罢了。
能真实的理解这件事真是花费我太多时间和经历了啊!但是值得。
3.关于忙碌
2019减少了瞎忙哦。也是因为工作熟练了,效率提高了很多。我记得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台词: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缺少了真实。又如《挪威的森林》里永泽那句:“真正的努力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而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不过是劳动。”
无论是“真实”还是“目的”,都提醒我们一种方向感。从这一概念里成长起来,我由大一的“事情支配时间”变成了“时间安排事情”,轻重缓急逐一完成,大四的学习和工作任务虽然变多,但是也能有条不紊,不至于身心俱疲。
也因此,相比极度匮乏的时间,金钱造成的压力或许不算什么。我们可以从时间管理的十大戒律开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找出时间浪费在哪些地方;按照时间需要的迫切程度列出工作清单;关注最重要的5件事情;建立时间战略;学会对消耗时间的要求说“不”;舍弃既没有意义又不重要的事情;事情的成果能弥补花费时间的价值;次要的事情稍后再做;记住,时间不够永远只是借口,而不是原因。
4.关于策略
从小到大,我都是极度用功的“邻家女孩”,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最最多。到大学却发现身边有些“貌似”用功的人学习效果并不好。这里我强烈推荐《认知天性》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打破了我之前很多学习的误区。其中触动最深的一条:用脑学习。作为女孩,一旦沉迷于工整的笔记,规整的字体就很 容易“觉得”自己学习了,其实根本没有动脑啊!!
了解了这一个问题之后,我大刀阔斧的对自己的笔记加以整改。拿药理笔记为例,要求自己没理解之前不许动笔,形式也从原来的分条列举变成了思维导图。(结果就是药理每章内容一页纸)这种逼着自己用脑的学习真是超级痛苦,每天头脑爆炸,但是效果也是真的超级爽!
第二条主要的学习策略是:专注。很多人看书五分钟,手机两小时。(虽然我没有这样),但却有不自觉神游的毛病。仿佛一万匹马在头脑中快跑,还没等真正学习就已经筋疲力尽。为此对症下药:当你开始引导思维集中到一点的时候,就会停止对自己的评判了,并能达到纯粹而简单的境界。也只有专注起来,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学习力Max。(也就是古话讲的一心不可二用)
第三个我比较认同的学习之法就是:先广博后精深。权且算作我自己的学习心得吧,我总是害怕自己狭窄,所以每次都有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从外围一点点接近最中心的部分。
不知不觉中,我觉得自己从一个“努力论”变成了“方法论”。这种心态的改变不是觉得努力没有用,而是它太太重要了,基石一般。我能做到的,就是用多一些的方法,为这块坚石上添砖加瓦,使其美轮美奂。10岁的尝试是好奇,30年的执着追求是热爱。寻找合适方法,然后持之以恒。Just do 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