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话题习字书法或写字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作者: 鲵影萍踪 | 来源:发表于2019-10-18 11:33 被阅读0次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

    (2019年10月18日)

    原标题:王献之的书法与《鸭头丸帖》

    来源:鸿墨轩2017-10-04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大凡提到书圣王羲之的,多半会涉及其子王献之,将其父子合称为“二王”。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羲之第七子,初为州主薄,后除建威将军、吴兴太守,拜中书令,人称“大令”。年四十三,卒于任。

    王献之仕途一帆风顺,不像其父王羲之那样仕途多艰,但在处世立身上,却骨鲠刚直,大有父风。他自小深沉寡言,任宰相谢安长史时,谢安欲使献之题太极殿榜,然献之严词拒绝。后谢安死,世态炎凉之辈在其封赠礼仪上颇多微言,献之却为其上表力争,绝不随波逐流。王献之的人品可见一斑。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中秋帖》

    王献之书法天分极高。当他七八岁时,学书,王羲之曾从背后突然抽取其手中毛笔,竟不脱,因此赞叹说:“此儿书,后当大有名。”

    献之幼学其父书,次学张芝,后改变陈规,别创新法。唐张怀瓘《书议》说:“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幼年,即善隶书,咄咄逼人,羲之深许之,但献之不以擅长传统书体为满足,提出书法改革。“稿行之间”,兼取草书速度快,行书易认之长,扬弃了行书迟缓,草书难辨之短,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古代,这确实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理想书体。王献之的识见不凡,于此可见一斑。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廿九日帖》

    但在历史上,对王献之书法的评价也并不是完全公允的。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如其父,自唐以来,这种说法几乎像数学公理一样不容怀疑。然而,这种说法并非历来如此,至少在梁代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就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南朝梁虞和《论书表》记载:谢安问献之:“你的书法比父亲如何?”献之说:“比他好。”谢说:“外面可不这样说。”献之答道:“一般人怎么会懂。”可见献之自信超过父亲。《论书表》还说:“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妙,固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值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认为献之微优。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说:“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钟繇)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又梁萧子云给梁武帝答敕云:“臣昔不能拔赏,随世所贵,规模子敬,多历年所。”足见献之当时书名独步海内,连钟繇、王羲之都相形见绌,这不得不归功于当时深得人心的“稿行之间”的新书体。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送梨帖》

    梁武帝在书法上偏于保守,主张返古归真,与当时大多数人的看法不一样,他说:“逸少不及元常,犹子敬不及逸少。”将献之置于钟繇、羲之之后。虽说也是抑制,但比起后来的唐太宗来,还算是十分公道的。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东山松帖》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不惜贬低献之来抬高其父。其御撰《王羲之传论》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把献之贬得一无是处。

    虽然唐太宗的贬抑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但许多书家却对献之作了客观的评价。苏东坡跋王献之《送梨帖》诗说:“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黄庭坚《题绛本法帖》说:“王中令人物高明,风流宏畅,不减谢安石。笔札佳处浓纤刚柔皆与人意会。贞观书评大似不公,去逸少不应如许远也。”又说:“王令翰墨了无俗气,平原尘土中夜开此书,如临深登高,脱弃靰络鱼鸟,皆得人意妙处。”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地黄汤帖》

    唐太宗喜好羲之,贬低献之,使王献之的墨迹,继桓玄覆败,萧梁灭国后,再次遭劫。世人或惧祸,或射利,多将墨迹上“献之”署名抹去,改换他人。致使风靡一代的大令书,只今仅余《鸭头丸帖》、《送梨帖》、《中秋帖》、《地黄汤帖》等寥寥几种,且其中亦多争议,比较可信的只《鸭头丸帖》一种。

    《鸭头丸帖》、《宣和书谱》已有著录,定为王献之书,其后宋高宗认为是王羲之书。至元代天历三年(1330),敕赐此帖与柯九思。柯细辨后,认为虽似羲之,但实为献之书。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行书二行。文称:“鸭头丸,故不佳。名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文中有两层意思,首先讲“鸭头丸”这种药丸,效果不好。献之夫妇都羸弱多病,时常服药,这在献之的其他帖中亦多有记载,如《承服肾气丸帖》的“承服肾气丸,故以为佳”,句式与此相近。第二层意思是说中断已久的友人们聚会,明日一定要举行,可与阔别的受书者相见。他的《省前书帖》:“省前书,故有集聚意。”《诸舍帖》:“诸舍不能集会,深哽塞。”也透漏了献之友人集会的消息。

    全帖前部谈药效,是寻常应答,且系开头,故运笔稍缓,后半讲友人聚首事,乃献之关心所在,且此时笔底已活,故运笔迅疾,更接近草书,欲与久别朋友集会畅谈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试以前后两个“当”字作比,前一“当”字沉着凝重,时现锋棱,后一“当”字却用笔轻灵,更见飞动之势。

    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鸭头丸帖》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在传世行书墨迹中,此帖当是最早使用枯笔的,宋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第一次从“鸭”到“佳”,第二次从“明”到“见”,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层次分明,表现了节奏的强弱起伏。使全帖表现出险劲而又妍媚的气韵。

    《续书谱》又说:“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外偶相引带,其笔皆轻。”《鸭头丸帖》虽是行草,却严格遵守草书法度,除“不佳”、“当于”有二字连笔外,余皆独立。其点画处俱重而浓,非点画处皆细而枯,如“丸”字钩点之间细若游丝,这样既得到了引带作用,又分清主次,突出了字的笔画形体,获得了在用笔上笔笔断,在意念上笔笔连的效果。

    《续书谱》还说:“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汉字书写是直下的,横画突出,有截断气脉之弊。《鸭头丸帖》在“不”、“集”、“关”等字的横画处理上,或短、或斜、或加重上下引带部分,以消除横画截脉之弊,保持气脉通畅。但在“佳”字上却反其道而用之,并列三个横画,十分显眼。因文意至此为段落,故突出横画,以截断气脉,但在右末一点的处理上,却又向左下出锋,以唤起下字“明”的上笔,使之产生意念上的“藕断丝连”。从而使气脉得以不绝如缕,动人萦思。

    “稿行之间”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是行草的典型代表作。明陈继儒《妮古录》说:“今皇帝天藻飞翔,雅好书法,每携献之《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便。”此帖之贵重,于此可见一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习王献之书法当首推《鸭头丸帖》为圭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ri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