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微信的好友列表大概可以分成四类人:一是洗澡的时候也可以马上擦干手回复的人,二是聊到一半去上厕所然后忘了回复的人,三是聊了十分钟就借口“我去洗澡了”的人,四是从来没有聊过,消息也不会回复的人。
没人回复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微信群里总是做最后一个发言的人,聊天最后讲不出话就发个表情包结尾,消息列表也基本是由自己发出的消息。
今年去老家拜年也是,早上在群里叫小伙伴一起放炮玩,消息却被晾到了晚上。
一批人在峡谷,一批人在吃鸡,还有一批在抖音。知道大家机不离手,却没人回复。
发在群里的消息,孤零零的,和自己一样。
明明是每年过年都会聚在一起的一群人,是小时候的玩伴,最熟悉最亲近的同龄人,但现在就算是就在对面也不舍不得抽一点时间去抬头看对方一眼。
2
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忙着打游戏,忙着回复朋友圈,忙着刷微博热搜。不和人搭话,不主动发问,不抬头看人,避免交集,也避免尴尬。
总是说见面的时候最怕别人问“期末考多少”“有对象了吗”“工资多少”,这些问题不好回答,只能说“还好还好”。但我们问别人“出去玩吗”“吃饭了吗”,这些问题不难回答,却没有人回复了。
其实,最怕的不是别人问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而是自己说的话没有人应。
看消息列表显示的总是自己发的消息,那些话成为了最后一条,那些是没有人回应的话,那些消息在告诉自己“你又被落下了,真是孤单”。
3
有天晚上,阿楚在初中同学群里喊了一句“xx广场有人来吗”,我回了一个“我”。然后就拿着手机出门了,到了群里发的奶茶店位置发现就喊来了两个人,一共三个人。
我们笑着说打一桌麻将都不够。
老家也没什么好玩的,就在路边大排档点了一锅水煮活鱼,边吃边聊。一坐下,我就嘲笑了在群里发消息的阿楚魅力不够,来的就两个女生。阿楚怼我说,你看看现在在群里发消息能有几个回的,我今天是问着玩的。
我们说各自的大学生活,说过年回家被嫌弃,说推荐的韩剧……路边的大排档,头顶上的黄灯泡,桌上是我们吃不腻的水煮鱼,我忍不住感慨很久不见的朋友也能聊这么久真是难得。
回家以后,我在群里点开阿楚的头像,点开聊天界面,是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发来的一句“新年快乐”。我没有回复。
可能是因为三十的晚上祝福太多,把那条消息当成了无关紧要的群发消息。也可能是看到了一时想不出回复什么就忘记了。或者那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列表里的阿楚,朋友圈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改变。
那条“新年快乐”真的好孤单。
总是做那个发第一条消息和最后一条消息的你,一定不好过吧。
4
以前我们总说孤独,周末朋友不在一起玩,假期父母不在家很孤独,毕业以后不再见面。
但现在我们的孤独不一样了,朋友圈没人回,群聊没人回会孤独,新年祝福也没人回。
大话西游里最后的对白是:
“那个人的样子好怪”。
“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
我们用“狗”来自嘲,单身狗,考研狗,加班狗……总想着成为英雄,却发现现在的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
那么多的类型里,最怕的还是成了一条孤独的狗。
5
我问身边的人“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发消息不会收到回复”的事实的。
石头的回复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他的第一个女朋友。他和女朋友是高中谈的恋爱,放假的时候不能见面,就成了彼此的“手机宠物”。
一开始女朋友没有回复的时候他就等着,后来等的多了他就开始看电影,女朋友回消息的时候,他就停下来回复。
一个假期可以把豆瓣Top50看的差不多了,他自嘲说现在自己的文艺素养都是初恋培养的。
长大是学着和孤独相处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等待回复到后来学着在等待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成长。微信上问一句“在吗”,等了半天对方回了一句“还在吗”,这样的聊天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等别人回复的时候,在一遍遍点进微信的聊天界面的时候,在认清自己的孤独的时候,开始放在手机,做喜欢的事情,或更合适打发时间的事。
与其一直在等那句回复,不如去接受这种孤独,这也是一种能力。
没人回复的时候,孤独的像条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