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吠陀哲理之原人篇

古吠陀哲理之原人篇

作者: 5263ecfbdf8d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00:52 被阅读0次

        古吠陀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原人之神purusa。后来将其发展为梵(brahman)、即我(ātman)、即幻(māyā)三位一体的奥义哲学。这里大家一定会比较熟悉,似乎跟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此却比它早了1500年以上。这一概念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当下可知可觉,首先,中国古神话的女娲造人,就是这样一个奥义概念,女娲本身就是原人之神,而她造出来的人,就是“即我”,也就是我们的肉体,她赋予这个人的一口气,也就是“即幻”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女娲造人是分两个阶段的,第一阶段亲力亲为,给予灵气,后来直接用柳枝甩泥成人,神话传说中暗示了人的阶级性和灵智差异。而这也是古印度种姓制度——原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阶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中华文化隐晦难懂,不那么直接了当罢了。

        如果把原人概念运用到当下,微观上,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每一对父母都可以称为“原人”,子女一方面遗传了我们的基因(即我),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父母(主要)的信念和价值观等等(幻我)。宏观上,我们还可以把它分配到我们人智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产品的诞生,首先设计出模型,然后批量生产,同时赋予它不同的使用价值(意义)。如此一来,我们的手机苹果系列,我们的联想计算机系列,我们生活生产的各种工具,无一不产生于它的“原人”,继而“繁衍生息”,为人类所用。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原人之神”概念产生如此之早,后世验证又无处不在,它本身又在提示我们什么呢?

        笔者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不适合人类,人类的产生是一个突破性爆发,也许正如亚当夏娃摘下苹果的那一刻一样,智慧忽然赋予了人类,这是人类获得“幻我”的瞬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人之神创造了大量的人类本体,如同亚当夏娃一样,赤身裸体,懵懂不知,他们具有人的身体,尚无人类的智慧,就像计算机的硬件部分。某一时刻,原人之神为人类输入了智慧之光,如同下载复制了原盘软件,人的蒙昧瞬间破除,就在亚当夏娃吃掉苹果的那一刻,他们知道了羞耻、礼仪等等一切。当然,就像我们的手机已经开发到苹果10一样,那时候的人类也许只有苹果1.0的级别,甚至更低。原人之神赋予人类创造的能力,然而,这一“梵、即我、幻我”的模式却一直继承下来,比如“圣父、圣子、圣灵”,比如“原型、硬件、软件”……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从父母那里下载了多少软件,又创造了多少。再想一下这些创造其实也是通过你的所知所觉而有所发现,其实不过是其他人的软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所有人的软件差异的融合体,或许就是我们的原人之神智慧的原盘。这也就是那句“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本意所在。这个自己,是圆满具足的自己,其实是就是原人之神。那么,对于你本人来说,你就是“即我”,你的“幻我”只是从原人之神的智慧中下载的一个支线而已。懂得这一点,我们就不再纠缠于“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而是愿意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只是原人智慧的一部分,你可以通过学习和分享得到更多的原人智慧,但你永远做不了“原人”,因为你的“即我”,也就是你的身体,是独一无二的,是区别于原人和其他人的。

        最后一个问题姗姗而来,既然原人之神是一个模型和模板,那创造他的又是谁呢?

        我们可以从当今社会的诸多发明中找到答案,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原人”之父。

          最后,你可能会有所发现,人类的产生源头,或许是有一位原人之父有意识设计出来的一个机器人模型而已。我们不也一直正在创造更多的机器人为我们服务吗?

附《梨俱吠陀》原人歌(部分)

原人之神,微妙现象,

千头千眼,又具千足;

包摄大地,上下四维;

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诸一切;

既属过去,亦为未来;

唯此原人,不死之主;

享受牺牲,升华物外。

……

        从这首3500年以前的吟唱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千人千面千条心的原人之神是如何通过四维空间与我们联结在一起,他既是过去的祖先传承,又是未来的更新创造。

        在印度人的世界观中,原人是否是永恒的存在是婆罗门教思想不断发展繁荣的源泉,一部分持肯定观点的如数论,正理论,瑜伽论等承认原人梵天的创世永恒存在。一部分持否定态度的如耆那教、佛教、外道六师等则坚持断灭的观点,否认“永恒精神实在”。好在古印度哲学从来都是兼容并储,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手段,所以各个流派能够一起推动着印度哲学不断发展和探索。

——尼达

相关文章

  • 古吠陀哲理之原人篇

    古吠陀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原人之神purusa。后来将其发展为梵(brahman)、即我(ātman)、...

  • 古吠陀哲理之manas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是“意识、意根”的意思。这是古吠陀哲理中关于识、意、心、灵魂部分的探讨。它既有微观个...

  •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古吠陀后期,开始把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

  • 序 医书最古而可信者,莫如《素》《难》。于针灸之诀,又独详焉。盖原人之经络血脉,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而针石汤火...

  • 学习论语心得(17.16)

    【阳货篇第十七】 原文(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古之...

  • 《摩诃婆罗多》之薄伽梵歌(十一)

    取自《摩诃婆罗多》之《薄伽梵歌篇》 至尊者说:“有一棵根向上、枝向下、吠陀赞歌作叶子的榕树,认识这棵树...

  • 驳“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被人们定为千古不变的哲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 善读「论语」17.16:道不行世风日下,欲无制人心不古

    「阳货篇第十七」16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

  • 4月17日晨读

    4月17号晨读 论语阳货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 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被人们定为千古不变的哲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吠陀哲理之原人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xc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