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性格?

作者: 峰回路又转Andy | 来源:发表于2017-09-07 14:15 被阅读1013次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人性格怎样,自己的性格怎样。也会有这样的情况,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到底是怎样?还要咨询他人,你觉得我的性格怎样呢?”

    那到底什么叫一个人的性格?先看百度对于性格的解释,如下:

    性格也可称为个性或人格,犹如脾气。指人在自身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关于性格的描述有如下:

    态度特征:自信或自卑、善良或自私、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好色或冷淡

    意志特征:勇敢或怯懦、果断或犹豫、随和或强势、独立或依赖、强健或柔弱

    情绪特征:乐观或悲观、外向或内向、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活波或安静

    理智特征:成熟或单纯、灵活或刻板、勤奋或懒惰、聪明或愚笨、严谨或随意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性格。

    一、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

    性格最常见的说法是,这个人是自信的或自卑的。自信的意思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做到、能做好。但逻辑上讲没有A相信A这回事,只有A相信B,B相信C。那这两个“自己”分别指的是什么?两者有什么不同?

    “自己相信自己”这个说法更准确的意思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

    这个“自己的一部分”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在的小孩”,自己的另一部分简单理解为“内在的父母”。自信意思就是“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之间的相互相信,内在小孩相信能获得内在父母的爱。

    那什么又是“内在小孩”,什么又是“内在父母”?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藏着两个“我”。一个就是“内在的小孩”,一个就是“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童年记忆,是自己本能的意志的内化。内在的父母是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父母的形象,父母对孩子的意志的内化。如果这两个“我”很和谐,意味着孩子是自信的,自由的。如果这两个“我”总是打架,意味着孩子就是叛逆的。

    人都有自己的意志,本能的会按自己的意志行动。当外界力量干预时,就会本能去抗拒。但在人孩童时候,自己的意志太薄弱,无法对抗外界(一般是父母)意志的强大,于是自己的意志被压迫,但它一直存在,也无法消亡。总有一天会以其他的方式反抗。这也是众多孩子各种所谓“问题”(如叛逆、成绩不好、打架等)的由来。父母要做的,其实给予爱和自由即可,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他们天然的使命。

    所以自卑就是“内在小孩不相信内在父母”;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不尊重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可能并不是自己的,是从小父母对你的灌输,是外在环境,外在规条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到你的潜意识中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

    所以,自信是可以无条件的,不一定非得做到了什么事才会拥有自信。很多小孩无畏无惧,他们是天然自信的,这份自信,长大后可以帮助他们做到更多事情。而很多小孩,天然就是自卑的,长大后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尝试都不敢。这才是真正输在起跑线上。

    二、内在关系模式

    前文铺垫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性格,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

    这个“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当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一般指6岁前)能与父母(或养育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关系会内化到这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成为孩子心中的内在关系模式,存在于孩子的潜意识中,很难改变。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性格,就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和他人的相处方式,是一个人的处事方式。而这个处事方式,是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即是他和父母之间关系模式的再现。小时候和父母之间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在成年之后的不断重复。即,如果小时候他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好,长大后和其他人的关系也会比较好。反之亦然。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

    这在恋爱中尤其明显。比如男孩女孩都会去找和自己父母相似或想法的人当对象。如果一个女孩和父亲的关系很好,父亲对她很呵护,她很喜欢这种被照顾的感觉,长大后就会找一个和父亲相似的“好男人”当男朋友,重温被照顾的感觉。

    也有很多“好女孩”找了个“坏男孩”,也是因为这个女孩和父亲的关系不好,父亲从小不管她,甚至父亲有坏习惯,抽烟喝酒打人。而孩子天生是想获得父母的爱的,这种渴望成为一种潜意识。在小时候无法获得的情况下,长大了就会找一个类似父亲的男孩,同样拥有坏习惯,女孩就想去努力获得这个男孩的爱,并去改造这个男孩,以弥补小时候父亲爱的缺失,弥补小时候想纠正父亲的这些坏习惯的欲望。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自己心理学专栏中也提到一个例子:他的一位女性朋友,总是和大她一点的女人合不来,而和比她小的女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解了她的家庭关系后发现,她对姐姐是有强烈嫉妒的,然而,姐姐并不嫉妒她,所以她和年长女性的关系,就再现了她对姐姐的嫉妒,但因为姐姐对她好,于是她也可以对小她的女孩好。

    还会有很多其他例子,比如小时候恨妈妈,就恨和妈妈相似的女人甚至所有女性。恨爸爸,就恨和爸爸相似的男人或所有男性。

    比如长大后和女性朋友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妈妈、奶奶和姥姥等女性养育者的关系,和男性朋友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你和父亲、爷爷和姥爷等男性养育者的关系。

    即,通过一个人想和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他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系模式。便可以看到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而在6岁前,一个人的性格基本成型,很难改变。但也并非不可改变。

    三、内向与外向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有三层结构:最外面是保护层、中间是伤痛、最里面是真我。只有当两个人的真我相互碰撞,真实的亲密感才会产生。一个人很内向,说明他外面的保护层很厚,他不愿意打开或打不开自己外面的壳,别人也突破不了。内向的人是孤独的,但内向的人也渴望亲密,只是他们走不出去。

    武志红说,极其内向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个极其外向。因为父母太外向了,很喜欢帮助别人,什么都会替孩子照顾好,说出孩子想说的,反而孩子没有可说的,也不能替自己做主,慢慢就变得啥也不说,就内向了。他和父母之间变形成了这样特殊的关系。往往父母也奇怪,明明自己很外向,怎么孩子一点也不随我呢?

    同样,极其外向的人,实际也是最内向的。A与-A是同时存在的。内向的人也渴望外向。表面上外向的人他们很会交朋友,但他们内心的很多秘密,从来不会和他人述说。而当他们学会向别人袒露一些秘密的时候,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均衡一些,不再那么外向了。

    就像是,外向的人是在演戏,演给周围的人看,好让别人不知道,原来自己心中还有那么多秘密。

    四、改变与疗愈

    当我们知道这些的时候,下意识想到的就是,那我们已经成年了,内在关系模式已经形成了,还能改变吗?该如何改变呢?””

    答案是当然能。自己以前一直以为性格很难改变,不可改变的。但现在认为,性格难以改变是对的,但并非不可能。答案也很简单,性格,除了基因的影响,后天的影响也很大。即然性格可以慢慢形成,便可慢慢松垮。

    我们习惯的套路是,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这样就意味着,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也就构成了命运。

    父母对你压迫,你就习惯去压迫朋友,伴侣;父母控制你,你就习惯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合,就会让你感到自己自卑,没有价值,于是找到的朋友也都是价值感低的。这些甚至都是在自己没有意识到到情况下发生的。

    但是,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展现;也在关系中改变。

    当然,当我们想要改变而找不到有效方法或改变无法立刻产生的时候,就产生了焦虑感、无助感,无力感。怎么办?

    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且痛苦的。武志红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要给自己一个空间,允许自己“无力无助”的空间,这个空间容纳了自己的思考、觉知和体验过程,相反,太急着问“怎么解决”的时候,是没有这样一个空间的。所以,不妨慢一点。

    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也就是改变和疗愈的开始。

    最后,可以思考下:自己想和他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反映出了自己和父母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反映出自己什么性格特点?

    Andy 出品

    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的成为自己。因为自己,就是最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性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di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