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 丹思心舞
【个案总体情况】
来访者是经历了考研受挫、恋爱受到对方家长反对等压力,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咨询过程中了解到来访者在原生家庭和其他现实关系中的困境,咨询师感到来访者总是不断抛出现实的焦虑和问题,自己也难免陷入焦虑。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1、真性自体与假性自体:真性自体是在充分的互动和镜映下形成的,从母婴互动就开始。婴儿被父母自发地看见、听见、回应成为真性自体发展的条件。真性自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父母的头脑里,这个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而假性自体则是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会去寻找被关注和肯定的方式,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塑造自体去适应环境。假性自体往往也是抑郁的高危人群。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强调去掉价值条件、创造真性自体的教养环境。
2、从平行的咨访关系和过程中觉察来访者的投射,帮助来访者将负性移情呈现出来,从情感隔离的状态中有所松动。
3、从来访者的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困难和问题、应对模式着眼去理解其人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帮助其在现实关系和互动中去逐步认识和转变旧有模式,而人格的改变则是更长期的工作。
4、这个个案还要结合生物学诊断给来访者做综合评估(爸爸的酒精依赖、哥哥的自杀等等都显示有基因遗传等生物因素的可能影响)。
【个案概念化】
1、假性自体:来访者的成长经历,让她觉得一直被忽略,没有独立的自我,在关系中形成强迫性重复:自己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妈妈要求自己接济兄弟、准婆婆和男友把自己看成是结婚后照顾丈夫的人,等等,没有被当成独立主体被理解、满足、尊重、接纳和欣赏,自己也不自觉地去迎合了这种期待,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比如,“学习好” 成为这个来访者获得关注和肯定的一个条件,她就不断地强化这部分(“内在工作模式”),而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
暴食的起因也是源于在学生时期为家里省钱,一直饥饿,偶尔想放纵自己饱食一顿,落下的症状。身体成为自体没有得到整合的状态下的一种反射工具。
2、客体关系:母亲带有侵略性和控制性,父亲疏远,将孩子作为投射的容器,期待孩子的理解。梅纽钦家庭治疗理论中,对于进食障碍,有个解释就是“纠缠”,指的就是这类关系倒错和纠缠。
3、生存策略(防御机制):来访者的“独立自主”其实是她的生存策略,也是所谓的“性格防御”,表现出过分僵硬和刻板。“我要靠我自己”成为一种信念和习惯,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周围的人,造成了他人在她定义的模式里。
4、咨访关系中的投射:来访者将咨询师定位为帮她解决问题的人,把自己作为一个带着问题的“理想”病人,彬彬有礼、严格遵守设置、以提供大量信息的方式“配合”咨询师、偶有遗忘也承担自己的过错,等等。这是她的假性自体的一面,但是还要看到她内在的自卑、愤怒等等,需要呈现出来。
【自我反思与经验学习】
面对在“有条件的爱”中长大的、形成了假性自体的来访者,咨询师应该贴近来访者去做共情和镜映,弥补父母客体的缺失,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如何帮助来访者、给过多的指导,这对于来访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侵入和控制,尊重来访者,给来访者更多主动权。
“如果治疗师一点都不像来访者过去经历中的客体,一个治疗可能就一直不会开始;但是如果完全成为他过去的客体,又必然让他再受创伤。”
(XY202003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