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迅》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出国到归来、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待”到“接盘侠”的悲欢记忆。
没想到朱迅在成为央视主持人之前,经历丰富波折。15岁“触电”演过电影,17岁放弃触手可及的电影学院的选择,离开北京留学日本去过清苦的留学生活,为了生计需要打工,从当清洁工打扫厕所开始,忍着手术后裂开的手臂伤口去端沉甸甸的盘子。后来有机会凭实力在日本NHK电视台初绽芳华,成为日本主流媒体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大陆人。十几年后又回到北京。清零战绩,海选进入央视,工作至今。
书中回忆自己从童星到清洁工、从“打杂”、“花瓶”到“花旦”、从癌症患者到“接盘侠”的成长经历,感人至深,又励志。用她的话说:“我曾遍身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她的文笔细腻流畅,饱含深情,不虚饰不娇情。有一股接地气的率直,也有来自书香门第的淡泊。书比我意料之中地写得好,值得读。有人说:她的文字“深情如《目送》”,的确写与孩子的感情有目送的味道。她说“很多路注定要一个人孤独奔走”;“难忘如背影”,她写与姥姥父亲的感情情真意切。朱迅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先后送别了孤独的姥姥和多病的父亲,她以细腻的笔触告诉有缘阅读的人:人生是一场加一场的别离,和一程减一程的归乡。
让我最难忘的是能细致地看见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是如何靠自己努力奋斗。在她的故事里,家庭教育给予的是蕴藏于姥姥、父母人生故事里的力量与豁达。
写姥姥:“她总看自己有什么,不看自己没什么。她总能从困难中看到机会,而不是在机会中看到困难。”
写爸爸与病魔斗争时的感受与想法:“那种感觉真是生不如死,但我要求自己,最大的痛苦也要忍耐,忍耐,再忍耐。保持内心的平衡。我这辈子的经验就是在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出现希望。”他的乐观:“专注你所拥有的,而非你失去的。我们用前半生拼命地得到,用后半生淡然地放手。学会变老,学会离开,学会一点点失去而心存美好。在最艰难的时候,也笑着活。”
写她像妈妈:“好的是善良、坚韧、独立,如柳枝般柔软;坏的是固执、敏感、多疑,像孩子般任性。”“娘儿俩对文字的热爱都很相似。” 写她妈妈不是用文字讨生活,而是以文字为生活的美好,灵魂的依靠。”
妈妈常对她说:“靠自己”。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中的她:
独立,坚韧,面对子虚乌有的流言蜚语她写道:“皮实一点,没有委屈能踩到你。宽厚一点,命运总会善待你……” 面对春晚直播前一晚的失声,她去医院,想“这是逼出来的坚强,扛出来的独立,扛不住的时候再扛一扛……”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别让功利的欲望把你的好奇心给挤跑了,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是我做这行的秘密。”“在一次次冒险中,找回原本的自己,发现全新的自己,突破退缩的自己,这让挑战变得更有趣。睁开眼看外面的世界,闭上眼观内心的境界。力量要从内心寻找,你会发现: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对她的老公王志的理解欣赏如是,“湖南人有个臭脾气(单引号,我在手机上暂时找不到这符号),不会撒娇,不会妥协,他们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有眼泪往心里流,受了委屈梗着脖子看天,自己决定的事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她喜欢和向往的生活状态是:“崇尚自然、艺术,每天都是新的,都在路上……” “
所有的这些也都是我欣赏的特质。我想:虽然家庭的背景不同,但有些人生的底色与追求是相似的。
喜欢读这样的故事,因为在别人的故事中也看见自己。
2020年度05本 喜欢程度:5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