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是适合思念的季节,再过几日,便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有些人的中秋,圆在眼里;有些人的中秋,圆在心头。
再度翻开《巨流河》,“纪念张大飞殉国周年”-------“那些字像小小的刀剑刺入我的眼,进入我的心,在雨中,我凝立街头,不知应不应该进去?不知是不是死者的灵魂引领我来此?不到十天之前,我刚刚意外地飞越万里江山,由四川回到南京。”
张大飞?何许人也?四川?南京?这些地域又有何紧密的关联?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自一八九五年甲午之战定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日益加剧。张大飞的父亲因接济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在广场上浇油烧死。自此,他把原来父母取的吉祥名字“张乃昌”改为“张大飞”。
张大飞于一九三七年底投军,入伍训练结束,以优良成绩选入空军官校十二期,毕业后即投入重庆领空保卫战。一九四二年夏天,他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受训回国,与十四航空队组成中美混合大队,机头上仍然漆着鲨鱼嘴,报纸称他们为“飞虎队”。 那时,地面上的国军陷入苦战,湖南、广西几全沦陷,空军是唯一让人们感到鼓舞的英雄。
“ 他的信,那些仔仔细细用俊秀的字写在浅蓝色航空信纸上的信,装在浅蓝色的信封里”
“ 在一封信中,他告诉我:“前天升空作战搜索敌迹,正前方云缝中,突然出现一架漆了红太阳的飞机!他清清楚楚地看到驾驶舱里那人的脸,一脸的惊慌。他来不及多想,只知若不先开枪,自己就死定了!””
“他的信几乎全市在备战室里写的,在溽热潮湿的云南边陲,面对着抢工修复的飞虎队跑道,一个身经百战的二十五岁青年,用一贯写家书的心情,安慰着一个十九岁的想家女孩,告诉她不要哭哭啼啼的,在今日烽火连天的中国,能读大学,是光明前途的开始。”
只是,五月十八日豫南会战时为掩护友机,张大飞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八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
战火中的情谊不言情爱,字字句句都在死亡与思念的边缘徘徊。这本书的作者-----齐邦媛,用她灵秀、深邃的笔尖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伤痕,以及即使饱受战火却仍未褪色的灵魂。
空军、家人、护国、求志······那个时代的青年身上所肩负的便是“中国有我,不亡”的气概与信念。
张大飞先生与齐邦媛女士的恋情封存在那一沓沓的蓝色信笺里。同时,还有这个国家等待战争胜利的福音。
近日,管虎导演的《八佰》再次登上热搜,在这个民族前进的每一步里,人们都不曾忘却那些为了这个国家的胜利以赴死的信念去抗争的英雄们。
改编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八佰》,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到我的微笑”为献片词。故事的发生地以上海为背景,以日军占领华北为侵略野心,上海四号仓八百勇士奋力抗战,誓死守卫华北,为共军队伍提振抗日信心为故事主线。故事以殖民区的歌舞升平和四号仓地狱般的死亡考验为对比,突出紧张的战时氛围,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抗日群像。从老百姓到记者到官员到政要到黑帮到歌女到教授······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四号仓的指战员用铁的意志和敌人的轰炸较量,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和军民一致抵日的高亢热情,唤醒人们的爱国之心。
战争,从来不乏汩汩流出的鲜血,这些鲜血最终换作四号仓上方不倒的旗帜。在这场战争中,有知道战而无回的士兵,他们那一封封散落在战火里的家信是那个时代深深的呼唤。
看完《八佰》是在古城的一个初秋。影院里此起彼伏的饮泣大约不会被人们忘记。下了电梯,城市里歌舞升平、华灯初上,仿佛电影里四号仓对面的场景。可是,人们心头不会忘却的那些人儿呀,“但愿人长久”,既是对齐邦媛先l生心里的张大飞,也是《八佰》里战火中的那些家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