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燕子的粉丝。
燕子谁呢?一个在北京开“爱燕子视觉工作室”的、大学读的是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却把摄影玩得溜的山东女孩,她出了一本叫做《刚刚好》的摄影集,里面的照片,大多有着淡淡的青兰色调,温暖的逆光,照片里的人总是放松而阳光,看着就有青春而温暖的感觉,这本书我在图书馆借阅了两次,真是绝无仅有的事。


我也喜欢摄影,每次去图书馆借书,都会借一本有关摄影的书,但拍摄技术类的书却很少借,总是认为技术再好,拍出来的也可能是糖水片,毕竟“功夫在诗外”。我基本都借摄影家的影集,学习他们的摄影思想,李少白是我比较崇拜的摄影师,普通人摄影偶尔才能拍出有故事的照片,但李少白老师的照片都很有故事,燕子的这本《刚刚好》,每张照片也都是满满的故事,还是阳光温暖的故事,我很喜欢。


当然我这个粉丝很初级,只停留在喜欢和学习的初级阶段,甚至以前还不接受“粉丝”这个标签,可能是对那些“脑残粉”的言行比较反感吧,后来看了一些“粉丝经济”的文章,才发现是咱肤浅了。看过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一场TFBOYS的演唱会门票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销售完?答案令人极为诧异:15秒!因为一出票,就被众多的粉丝团瓜分光了。每个粉丝团都有一群核心人物在运营,不仅承包了偶像演出的门票销售,还推广偶像们的周边产品,俨然是公司的运作模式,据说效益还相当不错。这就是粉丝经济,微博大V、微信公众大号经营的也是粉丝经济,把粉丝经济推而广之,每个企业的客户也可以说是这个企业的粉丝,甚至可以说粉丝经济是企业运营的最高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企业想不赚钱都难。

经营一个企业,总是强调客户定位:你的产品给谁用,他们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只要能够切实满足这些需求,企业就能活下去、长起来。可是所谓的“客户需求”,有时连客户自己都不清楚,就像汽车还没发明的时候,客人只知道要一匹快马一样,所以我感觉所谓的“挖掘客户需求”并不适合于创新型企业,或者说对于一个小规模的投资,谈挖掘客户需求是一种奢侈。这类企业可能更需要创始人挖掘自己的真实感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再带着企业、或者团队、更有可能是自己一个人狂奔,失败也是常态,不必因为失败率太高而裹足不前。
而从粉丝经济的角度看,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企业可能更能吸引粉丝。企业的客户,以其象爷一样供着,不如象粉丝一样吸引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