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连着两天的绵绵秋雨,本已让人心情低落,加之家中亲友老人过世,又凑巧读了一篇关于怀念故乡的文章,心中更生出几份浓浓的乡愁之情。

小时候,乡愁只是余光中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或者是李白那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长大之后,乡愁之情,逐渐淡薄,淡薄到我以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没有乡愁之情的时候,它又出现。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种乡土文化,具体的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具有很多阐述。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员的流动,城镇化的推进,文化的冲突等等一些问题,让我们的乡土文化在逐渐式微,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难以磨灭的乡愁之情。
我在看住建部等联和摄制的《记住乡愁》纪录片的时候,内容不见得能记多清,但每到结尾,必然会为那份浓浓的乡愁之情而落泪。

记住乡愁,缅怀家乡,并非一句空谈,而是一句符合我们今天乡村振兴这个大主题的话语。今天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已经非常之快了,但乡村的发展,依然滞后,需要去发展、振兴。很荣幸去过几次嘎查村,个别化的了解了一下现在的农牧民的生活。确实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文化上,现在农牧民的生活都要比原来好上很多,可见如今我们乡村振兴的成效还是有的。
记住乡愁,亦是记住一段历史,记住我们的过去,感恩我们脚下的土地。我的家庭文化基因比较复杂。爷爷奶奶这一支,往上倒,祖辈经历过闯关东,爷爷奶奶也亲自参与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援边疆。姥姥姥爷这一支,往上倒,祖上经历过走西口,后来也经历过多次迁徙。说确切的乡愁,具体到哪个村哪个屯这种经历,我没有。

但是,要论宏观的记住乡愁,那几乎就是我逢年过节的必修课。每年,大家都要谈起先辈如何艰苦奋斗,如何经历闯关东,养活一大家子;爷爷奶奶又如何从白云黑土的大东北来到茫茫戈壁大西北;又如何在茫茫戈壁养活一大家子人;又是如何艰苦创业,从一穷二白奋斗到让子女都自力更生。这些传奇经历确实让我们这些小辈儿感慨万千。大概我的奋斗意识、乡愁意识,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被培养出来的。
都说乡愁道不尽,写不完。如今,在乡村振兴这个大环境下,希望我们人人都有能记住的乡愁,能回去的故乡。
本文系作者根据14日点评改写文章,首发于阿拉善文学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