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酱你好,二月份的信来谈谈“告别”。这个很大又很小,中国人不爱聊的话题。
人一出生,就面临着告别,离开妈妈温暖的身体,一直哇哇大哭,然后就是奶瓶奶嘴,幼儿园的恐龙玩具。到了上学的年纪,就告别妈妈老师,小学毕业,和很多好朋友分手,有些一起进初中,有些再也不见,也想不起来。
这些告别,偶尔带来悲伤,但总的来说,都不严重,人进入30岁,渐渐告别单纯的自己,才会慢慢紧张起来,40岁的人,父母开始退休,再过几年,率先告别健康。
我们一直和昨天的自己说再见。这是常态,深呼吸,放轻松来接受这些。就像看一颗树的年轮,清晨里潮水的退去,山谷里曾经绚烂的樱花,落满一地。
我最近在读《强势》,作者说,只要是与人相处,矛盾就必然存在,那怎么办?存在就沟通呗。掌握技巧,直视。
但是,很多人认为“人际矛盾”是不正常的,不应该存在,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变强大了(增加智慧或者肌肉),身边再也没有矛盾。作者说,这是在做梦,这种想法让人变得不对劲。有的人因此想逃开,逃到没有问题的地方去。严重的就是自闭症。
矛盾将永远存在,就如分别永远存在。这是核心的东西,核心的东西还有其他,比如痛苦,成长就会带来痛苦,逃避不了,小朋友会问:“不成长”就不痛了嘛?
嗯,不成长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如果吃得快,就没有痛苦。
所以呢,矛盾,告别,痛苦这些,和它们做朋友比较好。不用爱它们,也不用恨它们。它们是村里的井,村口的大槐树,与时间站在一起。
我读过的书告诉我,很多事是在敲打我们昏昏沉沉的脑袋:邦邦邦,您的外卖到了。
邦邦邦… …
呃,我的外卖真到了,下次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