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不是讲牛排。况且,八分熟的牛排说出来会被某些“考究党”喷吧。
说到这儿,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句话:自己舒服最好,是你吃饭,而不是饭吃你。当然前提是不打扰到别人。其实有时候真没必要这么较真,曾经见识过身边的浓眉大眼高鼻梁老外帅哥举着刀叉吃寿司,没觉得人家怎么不对了,还挺有意思的。
好,回归八分熟。
最近在看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巧思笔记三部曲(可能这段时间会写不少有关的感想),看到第二部时发现松浦君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哲学:凡事不求多,刚刚好就好;无论是吃饭还是人际关系,八分甚至六分熟是让他最舒服自在的程度。对这一点我觉得好有共鸣。
常听人讲,饭吃八分饱更健康。这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想必不容易,特别是在广州。
想当初还在学校时,那些几乎时时刻刻在吃的日子,也觉得太神奇。一日三餐自不必说,每天总会抱怨食堂阿姨小气抠门又给打少了,可明明餐盘已堆满了饭菜;三餐之外除了上课,水果饮料零食不断,晚上还要整点麻辣烫、烤串和鸭脖。那是一段天天喊减肥却天天塞满嘴的时光,一段永远幻想着瘦下来的时光。
工作之后,可能是由于每天的时间安排更加紧凑和规律,在没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去惦记三餐之外的食物消遣,很多时候连三餐都尽量简单、快捷。而由于自己向来肠胃不好,所以慢慢的吃得少了,再加上后来开始习惯做一些运动,有意无意地养成了饭吃八分饱的习惯。
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外出就餐,我基本是第一个放下筷子的,或者吃得很慢的,不佳的战斗力不知道受到过多少回的“批评”。家人都会觉得吃得太少了,怎么能饱呢;朋友怎会怪罪这么早弃战太没意思。每次我都笑笑说我胃小,然后手撑着脑袋听他们海天胡侃,特别享受那种氛围。
八分饱,其实并没有饱,是在感觉快要到饱的程度时戛然而止的状态。这种状态我的感受是,通过进餐补充了所需的能量,有时也同时享受了美食,但是又进入了蓄势待发阶段的状态。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每次吃到满格饱时,我的身体系统仿佛要进入半休眠状态一样,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心不在焉,如果吃得撑了还会带来肠胃的各种不舒服,那感觉并不好受。反而是吃到八分饱就停下,维持一种微饥饿的状态,能更好地开始在此之后的工作生活。
其实,这应该是我们的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最原始的反应,可以说是藏在骨子里的自然本性。吃到饱了,就原始动物本能而言,说明食物充足、环境安全,是可以进入放松、长肉肉的状态了;而八分饱或更少,说明情况暂时良好,但不能绝对保证安全,需要保留警觉;而如果过于少了,身体就会发出警告,以“咕咕”的肚子叫、身体乏力甚至引发病症来敲响警钟,告诉我们危机来临。所以,即便社会发展到现今的文明和科技的程度,我们的生物本性仍然在以时时刻刻存在却有最容易让我们忽略的方式引导我们的行为和思维。
而八分饱所带来的微饥饿状态其实正是最好的状态,能量充足、思维敏捷、清醒警觉,同时又有获取的欲望和动力。在习惯了八分饱的饮食习惯后,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都慢慢的发生了。即便没有大量运动、节食,体重降了,虽然由于本身基数就不大因而反差较小,但是当10斤肉就这么消失的时候还是挺意外的;更能去认真吃每一顿饭、每一口食物,而不是囫囵咽下去,去体会整个用餐的过程;更懂得如何节制,对食物、物品、欲望,知道什么程度刚刚好。虽然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这种状态,但是就此拉起来的那条警戒线能隐隐约约触摸得到。
吃饭如此,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八分熟或以下的人际关系可能是我最舒服的。
我没法应对无时无刻不在共处的关系,即便再亲密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间,一个能让我的行为、思想和语言自由发挥的地方。而且,如果我与某人处于这样一种时时刻刻共处的关系中,我会感到极大的不安,我会觉得影响了对方生活,我剥夺了对方的时间。
维持八分熟的关系,让我可以有时间去充盈自己,让每次的共处给对方带来一点变化,让我更乐于发现眼前这个人的新鲜之处,也会更珍惜每次的相处和期待以后的会面。八分熟的习惯,也让我避免了过于缠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免去了去处理本就不该你去插足你也解决不了的事情。另外,慢慢的自己会更加淡然看待身边的人去人来,不刻意不强求,来去随缘,珍惜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