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句话,教你育儿
性格决定命运,方法胜于说教
家长在带宝的时候,会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导致本该自己做的事情却很少有机会动手,偶尔做的时候自然显得笨手笨脚。一旦孩子在日常生活的事情上比不上其他的小朋友,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孩子对自身能力认同的程度是影响孩子自信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生活、交际的圈子都很简单的孩子来说,能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独立做好一~件事,就是对自身能力的最好肯定“ 我自己就能做好,不像你们还要找妈妈”。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立的权力。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动手的热情;没有经过锻炼,孩子就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孩子做事总是笨手笨脚的,家长就更有了越俎代庖的理由。这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需要自理的年纪,看到其他同龄人的自然娴熟,就会产生自己“不行”的念头。孩子会认为自己连小事都做不好,其他的事情也一定做不好。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不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甚至加以训斥,就会固化孩子这样的念头,让孩子越来越自卑。有的家长经常一边慨叹自家的孩子这么大了还不能自理,一边在孩子想自己动手的时候直接代劳。很多到了二三十岁还在“啃老”的人,都是儿时的过度保护养成的坏习惯。
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家长们总是用“你还小”这样的理由来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并不合适。家长需要做的是多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为孩子提供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然,对于家长来说,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觉得别人家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肯定也做得到的心态同样不可取,太苛刻的要求反而会破坏孩子的信心。对于孩子超出自己能力的尝试,家长要耐心监督和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努力予以肯定,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不行”,而不是粗暴批评和拒绝。
用耐心培养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下面有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 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增强自信,是帮孩子树立自信心最简单的方法。家长可以从小给孩子树立起这样的观念:没有什么比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更值得感到自豪了。根据他的年龄和能力,家长把照顾他的工作转交给孩子自己,让孩子一点一点走向自立。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更多的是要控制好自己溺爱孩子的心理,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只要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动手代劳,让孩子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进步,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家长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亲眼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什么都要依靠父母的“笨小孩”,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凡事都能靠自己的小“大人”的。这个过程中孩子每一次的进步, 克服的每一个困难,都会成为他自信心的源泉。
2、请孩子“帮忙”
孩子喜欢模仿和尝试,好奇心强。看见父母在做什么事,孩子也会想试试看。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抓住机会,委托孩子做些他能够完成的事情。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特点请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孩子帮忙买东西等。先教给孩子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孩子做好了,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做得不成功,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帮孩子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做得更好。这样,孩子每一次成功的“帮忙”经历,都会成为他自信心成长的依据。
3、鼓励孩子成为“小志愿者”
让孩子参加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也是一个好办法。内向的孩子可以考虑去敬老院或者孤儿院帮忙;开朗的孩子可以选择参加义卖会。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他人,会让他们认可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为自己感到骄傲。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开阔眼界,也会帮孩子很快地树立自信心,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做好准备。
今天三句话,您学到了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分享在评论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