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柴静,人的偏见很奇怪,即使从未去了解过一个人或一件事,仅仅知道她是一个很有名的央视记者,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副文艺女青年悲天悯人的腔调,就在心里下了判断,决定讨厌她。这种草率而简单的判断,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有的毛病,这毛病看着挺小,其实挺大的,得改。
身边的人很少谈到柴静,除了她把穹顶之下带回来那次,还有被丁教授反问“中国人是不是人?”的那次,在网上热闹过一段时间,后面也偃旗息鼓了。倒是有个朋友异常推崇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大有以书作为人生导师的意思,因为他好像每次遇到挫折或是想不通的时候就翻这本书,让我渐渐好奇起来,毕竟在这个是个人都写出的年代,能遇上几个不浪费纸张的作者很难得。
说实话,真正下决心看《看见》这本书花了挺久的时间,一看封面,我就忍不住想吐槽,这不就是典型的摆拍吗?不停让自己冷静,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貌取书。连续两个晚上,看到凌晨2点,把这本书看完了,不断翻涌的思绪在夜晚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尤为蓬勃,这是一个新闻人对自己内心忠实的记录和思考。煽情吗?有点,矫揉吗?有点,但是它对真相的书写方式进行了重构,为总是喜欢靠近和寻找真相的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角度。
同一件事,换个角度看,会是什么样呢?大多数人都喜欢寻求真相,但这个真相,如果是经由他人的口或笔来传达,就已经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表述。语言是空的,只有一起经历才是真的,这强调的是身临其境脚踏实地的参与感,只有共同参与了,你才有资格去说去表达一些观点,尽管这个观点带上的是极其浓厚的个人思想,但这可以称作是你的真相,那么,大众的呢?这个任务交给了新闻人。
首先,新闻人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他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和思维局限性,尽管他们力求做到中立、客观,只做一个记录者,但也没办法完全摆脱情绪的干扰或是固有的预设先行,因为你对受访对象问的问题,交谈的方式,都可能影响到真相的剥开程度,甚至决定了每一次采访能否带领观众靠近真相的核心。
要做好记录者不容易,柴静比很多记者幸运的地方可能是,她在一个大的平台上成熟得比较快,对能做和想做的东西把控力大一些。说实话,很多人处在同一个位置,未必能有她做得好,选自己感兴趣的题,关心题里面的每个人,不做单一陈述,努力去听双方的想法,双脚扎到地上去挖,可能不是次次都为了真相那么伟大,也许只是为了对自己调查的人负责,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拿出来,也不强求所有人赞同,只是提供多一种解题方式。
有些问题在那,虚虚实实,模模糊糊的,得有人走近了去看,至于去看了的人说陈述的,你信或不信已经不是这个人的职责,她只负责尽可能的传达自己所看到的和思考的结果,你当然可以反对她,但请永远不要停止思考,不要盲目的被外界煽动,养成自己独立看待事物的能力,我想这才是这些努力的记录者最想看到的吧。
这本书里,柴静写了很多做新闻调查和面对面时期的事件,印象最深,最为触动我的,是药家鑫杀人案。这个案子被媒体爆出后,就引发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网上一片倒的要求直接判处这个杀人恶魔死刑,是的,当我们在面对很多义愤填膺、愤慨难当的人的时候,唯有杀才能一泄心头之恨,所谓一命偿一命,天经地义。很遗憾,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不了解药家鑫,不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从网上看到,听说是个纨绔的富二代,他开车撞人之后拿刀刺死了被撞者,一个无辜的女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下意识的,我就想着,还判什么判,必须死刑。现在想想,我的判断直观的来自于,有钱人年纪轻轻就把生命当儿戏,撞了人之后还残忍杀害被撞人,简直是十恶不赦,活该下地狱。
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做成判断,这话不得不服,和很多网友一样,我简单的从外部传来的消息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却没有人想要去真正了解药家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里没有任何为他辩护的意思,做出这么残忍的事,被执行死刑是罪有应得的,但他死了,就结束了吗?这个社会绝不止一个药家鑫,还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有相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暗处痛苦、挣扎却无力自救,这种无法消解的封闭困境,一旦遇上一个适当的火星,就会瞬间失控,结果往往惨烈无比。
我把柴静采访药家鑫父母的视频找出来看,他们是在用自认为是对的那种近乎于严苛的方式在锻造一个小孩,忽略他作为正常孩子对爱的渴望,其实他需要的应该只是一个依靠,做错了,提出,改正,没有问题,但不分对错的打压与否定,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内心都不可能完全健康的成长,以至于到案发,一个从小文弱的孩子竟然变成杀人“恶魔”,让药家鑫的父母乃至亲朋好友都无法理解。
要理解?去经历,如果无法经历就去试着换个角度思考,视频中穿着囚服的药家鑫哭着说:我有时候看自己的手,明明是一双弹琴的手,怎么就变成了杀人的手?到开庭时,黑压压一片的媒体镜头,座位上坐满了人,他大概也知道,大家都要他死呢,药家鑫站在那带着抑制的抖音,慢慢的描述自己的行凶经过,你就会忍不住的想,这是一个犯了错后自责而无助的孩子啊,当时得有多害怕。人生中有的错,还有修正的机会,而有些错,是再也没办法补救了,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
有人评论说很多时候父母做的事是“表面是恶,其实是善”,他们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好的,却从没有想过,这么做孩子能否承受,所受的伤害以后能否愈合。有些父母常说,你现在恨我,长大后就明白了,的确,很多事长大后是明白了,但是遭受过的这些恶却让很多恨再也没有消散的机会。“我理解他们,但是我没办法让自己去原谅,那些恨是和着骨血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扎了根,我只能让自己不要去想,远离他们,就会好受很多。”
很抱歉,现在才察觉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为自己曾经做过的很多轻率的判断感到遗憾。大概人生的丰富之处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拿着心中的那把尺子在丈量这个世界的边边角角,越量越沉稳,越看越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