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838496/a40f995eaef8c0b1.jpg)
又至一年的端午节,汩罗江上江水含烟。当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活动和悠久的历史习俗感染泱泱华夏之时,我们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来纪念屈原。但是,屈原到底是因为怎样的精神让历代的名人志士纷纷歌颂,让他的文化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在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日又是用怎样的忠烈精神纵身一跃,投身于江中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自此让波光潋滟的汩罗江水不再平静?两千多年后,屈原的精神成就了一个民族的节日,我们悼念屈原的爱国精神,更热爱他留于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林则徐有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曾几何时,在楚国,屈原的地位如日中天,官至相当于副相的左徒一职。他内举贤能,外抗强秦,变法强楚。曾经的富国强兵之计让楚怀王深受鼓舞,在屈原的积极撮合下,六国结盟,联合对抗强秦的大好局面已初步形成。然而,就在屈原雄心勃勃准备大展身手振兴楚国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国内接二连三地发生变故,一场针对屈原的阴谋又让怀王怒疏屈原,这位雄心勃勃的爱国之士先是被贬为三闾大夫,从此退出了楚国的政治中心,后来经过一般波折,又被贬出郢都。在他变法噩运惨遭流放后,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依旧是上下求索,一心只为楚国,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伤怀。在万般无奈之下曾经的政坛明星流落到汩罗江边,终于在自已的国都郢被秦攻破后,悲愤难捱,“艾萧太甚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他念念不忘“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舍身报国。正如司马迁所云:“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屈原用大义凛然的慷慨赴死,演绎了自己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伟大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8496/a89501e9f4a03cf7.jpg)
感悟屈原的文化魅力
政治生涯中倍感压抑的屈原,将满腹委屈统统抒发在了文学创作上。《九歌•国殇》中用“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来祭奠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也表达他爱国的壮烈情怀及“以风其上”的心旨。《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并让《九歌》成为屈赋中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香草美人”的美好传说,让我们联想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提及他的作品,大文豪苏轼在教导学生怎样写诗时说,只要熟读《诗经》和《离骚》,便可以写出好诗。对于屈原的文学成就,苏大学士更是极度敬仰,说自己的文才不能及屈子之万一。在苏轼被贬儋州时写下的《蝶恋花》中的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天涯何处无芳草”,便是化用屈子《离骚》中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来表达一心眷恋故国的情怀的屈原正道直行的清高性格,更让魏晋名士顶礼膜拜。陶渊明就深受屈子的人格精神影响,他化用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名句,让清高孤傲的性格一脉相承,诗意田园又不失风骨。而司马迁、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家对屈原的文学创作都评价极高。在李白看来,屈原有着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他甚至成了中国文人的象征。
屈原创立了“楚辞”文体,他的代表作《离骚》用讴歌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经典之绝唱,成就了这篇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他那神奇瑰丽的文字,深切动人的情感,更是让历朝历代一批批知音膜拜不已。
屈原虽已走远,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让人们由衷敬仰和怀念。农历五月初五日,成了专属屈原的节日及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唐朝诗人刘威的诗句,给人们留下了永久沉痛的记忆。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精神光齐日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秉承这种执著的爱国精神,我们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求索,求索……
![](https://img.haomeiwen.com/i4838496/ca7b4b4aec32c42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