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不是一边丧入骨髓,一边努力生活?

谁不是一边丧入骨髓,一边努力生活?

作者: 小美_9882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07:17 被阅读0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负能量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丧文化”。

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丧文化竟然悄无声息地席卷了我的所有社交软件。

轻至鲜为人知的ins,深至微博账号,更甚者招摇过市的在微信朋友圈大行其道。

不仅如此,说起这个“丧文化”,它简直是推动新媒体工作的新型燃料。

不仅可以引发爆炸式的集体共鸣,还可以通过营销丧文化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网络的渲染之下,丧文化简直可以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玩摇滚的崔健并肩齐行。

说起丧文化,百度词条这样解释道:

“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 、绝望 、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听起来十分的难以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负能量和自我解嘲的情绪抒发。

作为一个曾经深受丧文化包裹的人,我是清楚的明白这些语言、文字和图画的背后是一个身处困境却带有幽默感的青年。

虽然这些言语是以“负能量”的外衣包裹,可是其内涵却是苦中作乐的欢愉。

一开始丧文化只是属于少部分人的特性,但是由于其深入骨髓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生活背后鲜血淋漓的真相,一时间,人们都深陷丧文化中无法自拔。却忘记了丧文化的初衷应该是苦中作乐,而不是自讨苦吃。

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从而产生的集体焦虑现象,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结果。

互联网成为了一个负面情绪的宣泄口。

在网络的渲染下,简单粗暴的营销反而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振。

丧文化发挥出了最大的夸张和戏剧性效果,但却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人们找到了生活痛苦的共鸣,却忘记了努力生活带来的欢愉。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女孩的微博账号,女孩患有深度忧郁症。

她每时每刻都在和这个病魔作斗争,这个斗争最痛苦的就是精神上的折磨。

病魔告诉她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杀才可以结束这种痛苦。

终于有一天,女孩没有战胜它,女孩发了一条微博后,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消息了。

女孩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关注女孩的人有很多,从那以后,每天都会有人在这条微博下面留言。而内容大多都是生活不如意等言论。

隔着手机屏幕,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不同人的“丧”。这种情绪太感染人了。

有一天,我发现有一个女孩每天都会在下面评论:“生活好苦。”

但是有一天,她突然不发了,我开始有一点担心。

在事隔几天后,她再一次留言了,她说:“草莓很甜。”

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电影《奇迹男孩》中,男孩因为病痛和医疗手术而面目全非,他因此受到了无数的霸凌和嘲笑。

但是男孩的身边人无一不在鼓励他,给予他力量和信心,让他坚持。

男孩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身体健全,没有病痛的姐姐也生活在痛苦之中。

姐姐自弟弟出生后就缺乏父母亲的关注,她一边照顾自己,一边帮家长分担家事。

姐姐告诉弟弟:

“你不是唯一一个有问题的人,也许你深受病痛折磨,可是这也让你如此特殊,不会被人忽略,不会平凡的度过一生。”

至此,我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是一边丧入骨髓,一边却又努力生活呢?

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看到生活的丧,更要学会丧的初心是苦中作乐。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学习怎样有责任、有礼貌的在公众场合抒发自己的丧情绪。

也要拥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能够不被网络效果所迷惑,让它影响我们的心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不是一边丧入骨髓,一边努力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v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