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去写一个陌生的城市,你会怎么写?
正常我们都会想到去到当地走街串巷,体会纯正的风土民情,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伦敦人》的作者克莱格•泰勒也是这么做,不过啊,他并不仅仅停留在所见,而是把所闻发挥到极致。
这本书是他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
因为这些伦敦普通老百姓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这座城市的代言人,他们比其他人对这座城市更有发言权。
这些人当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
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
下面是他们对这座城市发出的声音,相信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你也能感受到伦敦的日与夜,伦敦人对它的爱与恨。虽然我们与他们相隔甚远,如果你曾在大城市迷茫、挣扎、打拼、奋斗,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在自己所处的城市闻到新的味道。
37岁有犯罪前科的雷蒙德·伦恩来到伦敦,期待这座城市能够开启他新的人生。然而,这座城市对他并不太友好令他一度心生退意,睡公园、领救济粮、背包被偷,未来的路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骑单车的艾米丽·戴维斯并不相信伦敦人能够成功举办奥运会,因为这是他们永远不会兑现承诺,而这种特殊的能量和生活方式也是伦敦令她着迷的地方。
土木工程师尼克·泰勒认为伦敦拥有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交通系统,这里的人可以通过它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曾经的瘾君子布鲁斯·史密斯总是低着头走路而没有留意身边美好的东西,如今终于可以抬起头,看看这象征着希望的大笨钟。
金融行业的蒂姆·特纳更喜欢把伦敦成为“伦丁”,这不是他心目中的伦敦,只有每天机械化的坐地铁上下班。他也坚信终有一天他会真正的看看伦敦。
来自巴基斯坦的货币交易员卡姆兰·谢赫终于找到了一份金融实习工作,在这里没人在乎你从世界上其他地方带来的经验和经历。
出生于巴基斯坦保守家庭的阿琳娜·艾克巴尔想在伦敦开启一段新的恋情,而在伦敦,英国公民、亚洲人、女性、跨种族恋爱这几个标签似乎无法相容。
护士洁·休斯每天接待形形色色来做性检查的人,小到14岁,大到80岁。在伦敦,你跟“乱搞”之间,只有一杯啤酒的距离。
学生妮姬,林赛和丹尼尔告诉你伦敦是一个教会你随时保持警惕的城市,需要一点街头智慧。
对于私人教练练里斯顿·文盖特来说,这里的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在乎身边发生的事。每个人都会进入伦敦的生活节奏,就像有一个巨大的齿轮把人拽进它的轨道。
在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斯玛蒂眼中,伦敦今天的一切都是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中搭建起来的。
城市规划师师彼得·里斯致力于让伦敦之火烧得更旺,这座城市太复杂,层次太多以至于没人可以理解它,这不是可以被“规划”的城市。
在街头摄影师戴维·琼斯看来,作为金融中心,伦敦建筑和街道看起来都毫无章法。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大大小小的生活戏剧。
伦敦的火车让通勤者伊丽莎贝塔·德·卢卡感到非常苦恼,这里的火车总是晚点。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社会的缩影,里面有不平等,有矛盾,人们普遍有些沮丧,但都试着不去解决,而是选择适应。
在垂钓者约翰·安德鲁斯看来,伦敦有浓厚的垂钓文化,也见证了这个社会的变迁。
厨师亚当·拜亚特看着伦敦的食物经历了经典食物、广场餐厅、艺术感食物的时代转变。在他看来,这里的食物之根还是面包烤肠和牧羊人馅饼,其他无疑都是画蛇添足。
房产经纪人阿什利·托马斯的顾客中每3个就有一个全款买房,每4个就有一个外国买家。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在房东罗伯特·古里尼看来,在伦敦每一秒都有人失业,也有人开始一份新工作。这是一座奋斗的城市。
想买房子的斯蒂芬妮·沃尔什感到沮丧,已经失去了看美好事物的欲望。这里的任何事情都一成不变,大家都很粗鲁。
在歌手拉提夏·莎蝶看来,相比于巴黎,伦敦人看起来都是行动派,而且说话都比较隐晦。
说唱歌手林思感慨伦敦大部分人都是朝九晚五,过着两点一线的平淡生活。
画廊老板达伦·弗卢克认为伦敦已经有了根,是一座完整的城市。这里的艺术兴盛,人们对待艺术也很真诚,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股票经纪人斯马蒂对伦敦不再抱有幻想,这里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向美国靠拢,而这种改变扼杀了这座城市原本的个性、文化和结构。
亲眼目睹了自杀事件的布雷克认为这座城市的媒体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们通过煽动恐惧增加报纸的销量,而糟糕的是,这些媒体被用作控制人民的器官,限制人们的期待、希望和自信。
对于选择留在纽卡斯尔的乔来说,伦敦让他感到孤单,你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很少有人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钟梦想成真。
在时事评论员艾德·侯赛因看来,伦敦并不算是一个多元文化城市,它们彼此之间是分割、割裂的。
翻译吉蒂·基恩斯并不认为伦敦依旧是一个老派城市,它已经变得更加具有活力,
露西·斯基尔贝克作为母亲生活在哈克尼区,它有着非常活跃的文化生活,她身边的孩子已经能够学会如何面对、处理或者是避免社会冲突。而且这里依旧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阶级系统。
副警长查尔斯·亨蒂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住在伦敦,人们在这座城市被照顾得太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于青少年犯罪书量急剧上升。
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斯图尔特·弗雷泽认为全世界只有两座全球性的城市,一个是纽约,另一个就是伦敦。伦敦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持灵活性和创新性,保持对外界人的吸引力。
在金丝雀码头集团首席执行官乔治·雅各贝斯库看来,伦敦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阻碍,护士、老师、警察和消防员都住得离市区很远,伦敦东区会成为伦敦的“宿舍”。
追寻者迈克尔·赖宁顿在伦敦每时每刻都要面临选择,因为这里的一切瞬息万变,这让他感到沮丧,你不知道这次选择是不是对的,会不会还存在其他变数。
在古董钟表修复师罗伯·德·格罗特看来,在伦敦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百万人排在你面前,这里的竞争过于激烈,总有一大堆人抢在你前面。而且无处不在的警告牌,这是一种惩罚性很强的文化。这一切都与伦敦的形象相差甚远。
以上就是他们的故事,但也会是你的故事:爱这座城市、恨这座城市、逃离这座城市、也渴望这座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