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芳华》之后你有没有想起《高山下的花环》

《芳华》之后你有没有想起《高山下的花环》

作者: 云彦 | 来源:发表于2018-01-24 12:17 被阅读0次

    电影《芳华》几乎让所有人以泪洗面。静下来仔细想想,这泪水大概是对自己青春的致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对影片主人公善良遭遇的怜悯,还有一些因时代场景的造就引起的回忆。不得不佩服冯导苦心经营的这场针对60后、70后群体的感情营销,无论泪点还是银子,冯导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抹去泪水之后的思考却发现,这部什么都想讲而什么都没有讲清楚甚至没有讲出来的片子,在瞬间感动之后却是长时间的惆怅和迷惘。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不知你有没有想起另一部影片,这就是谢晋导演、李存葆的原著的《高山下的花环》。几十年过去了,这部电影把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军队状态、人情世故,不仅表现得淋漓淋漓尽致,而且提炼淬取成时代的印记、社会的记忆和军队的傲骨,既感动了当下人,又给后来人留下丰富多彩的思考。

    《高山下的花环》讲的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把真实与伟大有机结合,无论中李存葆的原著,还是谢晋导演的谋篇布局,《高山下的花环》都忠诚于时代,忠诚于生活,瞄准的这个普通群体,又是那个年代部队基层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影片勇于直面时代的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启迪和思考。反观《芳华》所反映的文工团展现的风气风貌、编造的故事情节以及产生的社会导向,却让人们感觉到泪水之后的茫然和迷惑。

    《高山下的花环》洋流的是国家情怀,战友之间虽有矛盾但是相互间纯洁坦荡,面对当时尖锐深刻、复杂交织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敢于批判揭露但没有掩盖对正气的弘扬、对主流的褒奖、对英雄的敬仰、对真善美的追求。相比之下的《芳华》则显得苍白不少,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团体,却让小资情调成了主旋律,不多的良善人遭到排挤甚至鞭挞。

    不少人说《芳华》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和压抑,但认真仔细的回味思考,这种揭露似乎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高山下的花环》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矛盾的揭示可谓具体实在、触手可及。部队开赴前线之际指导员想方设法搞“曲线调动”,高干夫人把电话打到前沿指挥所为儿子开后门,靳开来为国捐躯却没有军功章,梁三喜留下的遗书居然是一张带血的“欠账单”等等,这些都深刻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极左思潮的影响。这种敢于批判现实中的真实丑恶而凸显的历史与美学的双重性格,告诉人们,在当时猥琐与卑鄙之中得到的并不是意志消沉,并不是恨世嫉俗,而是启迪我们更主动、更积极、更大胆地去发现人性的真善美,更加坚定内心的意志和追求。这正是《高山下的花环》真正的功力所在。

    艺术作品需要在泪水中发现闪耀的光芒,需要在黑暗中探寻前进的方向,需要在悲情中给人以力量。谁也不能否定,谢晋是一个电影的时代,他用朴素正直的力量,撑起了一个民族时代的电影旋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之后你有没有想起《高山下的花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xu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