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忘记了表达的对象是谁,处于何种境况,认知如何。
有一次,一个朋友的小儿子果果脸被划了长长的一刀。 整个事情的经历是婆婆在厨房,手里拿着水果刀,爱玩耍的果果,从客厅跑到厨房, 路过奶奶时, 奶奶刚好侧身一转,刀子划向了果果的脸上。朋友急忙送果果去医院, 转了两家医院才粘合了伤口,非常长的一道,医生说留疤是避免不了的了。 朋友非常难过, 婆婆不以为然,觉得是果果贪玩导致,不是自己的错,还跟儿子大吵了一架。
朋友跟我抱怨婆婆的急性子和粗枝大叶,从来不肯低头认错, 心疼果果的伤,以后留疤会影响正常社交,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当时收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处于一个积极亢奋的状态。 首先先表达了自己对果果受伤这件事的同情,这么小的宝宝受这样的意外伤害, 流了很多血。 然后希望这位朋友将注意力放在儿子以及自己能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去抱怨她的婆婆。在我看来, 她的婆婆选择死不认错的态度,是一种对抗, 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哪个老人看到孙子受伤不心疼的呢?!
我发现我错了, 我的回复惹毛了她。 我没有做到真正的肯定她,理解她, 这让她身上的刺都竖了起来, 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能感受到她的反抗, 感受到她情绪的波动。 是的, 当惹一个人情绪激动了,其实就是我错了。 这些话是站在我怎么想,我的角度去说的,而不是对方的角度。
意识到问题的时候, 我立刻跟她发了信息道歉, 并且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理解和肯定,没多久,就收到了她的感激之情。
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久, 假如我当时没有及时道歉会怎么样呢? 按照我这个朋友的脾气,估计会生我的闷气,久久都不会再联系我了。 违背了希望她能感受到我的关心和爱,能够情绪平和稳定的初心。 可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必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