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王小波二篇有感

读王小波二篇有感

作者: 唠唠叨叨的Ali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2:55 被阅读0次

    一篇《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说自己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他感到很幸福。

    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写道: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它想要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不听。保持沉默,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的,我们一直没有离开过话语圈,而且在互联网时代还和这个圈子走得更近更深了。我们不愿意沉默,到处说话,因为互联网让说话变得简单轻松,还不用负责任。但是我们真的有所谓的话语权吗?

    我不禁想起两年前柴静的穹顶之下。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她的话语的分量和时效性性比我们大多数人优越很多,她选择了不沉默。很快,她就被更有权力的话语给淹没了。而我们呢?要么在微博或微信的评论里点个赞、叫个好,然后继续去别的圈子里说话,要么保持沉默。

    王小波很客观地为沉默者辩护,他说,“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作为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觉得说话是一种义务,而且要谈所见所闻。所以他才会说,“那(某些会议发言、写稿子)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

    如今满大街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大概也是话语权力的表现吧。我们中的大多数正在或正准备做一个有自我觉醒意识的纳税人。不知不觉,曾经被鄙夷的西方意识形态,也逐渐渗透在姿态高傲的东方巨龙的骨髓里。可我们不讲那是意识形态,讲那是价值观,还冠以科学的头衔。

    二篇《知识分子的不幸》

    因为我是鲁迅的狂热粉丝,所以我对“知识分子”没什么好感。在我的词典里,知识分子代表着感性、脆弱、单纯、矫情、虚无。当然,这里要把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区别对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正是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知识分子又被戴上了小资产阶级的帽子。直到现在,依然会有人带着讽刺的口吻说,“就你这样,还是知识分子呢!”

    历史的车轮是在前行,可免不了陷进泥沼,需要倒退几步。社会的每一次大变故,遭遇最惨的还是知识分子,对于他们,那简直就是对肉体的鞭笞和对灵魂的扭曲,最让人忍受不了的是要帮助别人来践踏自己。

    王小波说,“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总有一些知识分子觉得老百姓很笨,不懂什么是信仰,不懂人生的意义,老是形不成信念,会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

    他们拼命研究社会该有何种道德、何种信念,殚精竭虑地搞出了国学,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几千年道德文化瑰宝。当然不否认这些东西的价值,可如果把它们变成了一根“漂亮的棍子”,就太危险了。

    不过现在好了,上面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了普遍适用的信念,每一个人只要保持这份信念,高举这个旗帜,就可以很有意义的活着。

    王小波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成我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的人,最害怕的是被灌以所谓的主义、要义、口诀、心得、经验之谈,并被要求不经稀释的加以奉行。我要警惕身边拿着“漂亮棍子”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小波二篇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bc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