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夫1868
欢迎关注:基业长红
转载需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
—— 詹姆斯·克利尔
这是屠夫的第 262 篇原创,全文 2400字
阅读时间 6 分钟,读完别忘了【点赞】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屠夫前段时间刚读过杰弗瑞·菲佛的《权力》。
书名看起来很霸道,其实是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有过工作经验的人读起来会更有感觉。
书中谈到掌权者的“7大特质”,「专注」位列其中,让屠夫感触颇深。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专注”。
01 巴菲特和盖茨的共同答案
把干草放在阳光下,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但是如果把干草放在一个放大镜下,就会被点燃。
太阳的光芒在被聚焦时会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专注的威力。
有过这么一个故事:
巴菲特和盖茨这对忘年交,有一次聊到“成功的秘诀”。
他们约定,各自在纸条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秘诀。
两人彼此交换纸条,打开后相视一笑:
双方写的都是 —— 专注。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屠夫忍不住吐槽:怎么那么像孔明和周瑜在手心写“火”字……
转头一查,他们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确实都表示过:
自己的成功要归功于专注。
专注,是巴菲特和盖茨的共同答案。
02 不专注,正在毁掉你
大部分人都会陷入「5的诅咒」:
买回来的书,总是翻不到第50页;
网上买的课,总是学不到第5节;
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超过5分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多数人无法专注。
原本只想中途休息一下,打开抖音刷刷视频,打开朋友圈看看动态,打开公众号读读文章……
一不小心就过去了几十分钟,一看时间差不多该睡觉了,剩下的还是明天再说吧。
总有无数理由,可以中断你的学习和工作。
大多数人“顺从”了这些理由,所以大多数人无法专注。
明日复明日,时间不断流逝,人却没发成长,反而,废了。
无法专注于特定的领域,看似“知识面广”,实则一知半解;
无法专注于有限的技能,看似“样样都会”,实则一无是处;
无法专注于重要的任务,看似“日理万机”,实则一事无成。
我们不妨就从这三类问题切入,看看“专注,该怎么办”。
03 专注于特定的领域
专注于特定的领域,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相比起「水桶型庸才」,「T字型人才」因为特定领域的那一“竖”,更具优势。
对于投资者而言,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能力圈。
这些“领域”可以是:
某个市场 —— 比如 美股、港股
某个行业 —— 比如 消费、医药
某类工具 —— 比如 基金、期权
某些策略 —— 比如 量化、资产配置
但是,专注于特定的领域,会不会让我们变得狭隘和偏执?
屠夫在《舒适区还是能力圈》里,曾辩证地探讨过这个“择擅而从”陷阱:
我们未必因为“喜欢”而“擅长”一件事,
却很可能因为“擅长”而“喜欢”一件事。
“因为擅长所以喜欢”式的「专注」,可以让我们坚守能力圈,也有可能让自己固步自封。
上周六屠夫提到,雪球某大V曾以“守拙”之名将中证500批得一无是处,结果别人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他只能干瞪眼,就是犯了固步自封的错误。
看不懂没关系,但是不要打着“专注”的旗号,拒绝成长。
切记:
舒适区是主观的、心理层面的,跳出舒适区可以让自己继续成长;
能力圈是客观的、实务层面的,坚守能力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04 专注于有限的技能
专注于有限的技能,才能习得一技之长。
或许你曾梦想过,自己成为一个精通8国语言,既能写出畅销小说,又能进行科学研究的钢琴演奏家。
遗憾的是,对大部分人而言,这真的只会是一个梦想。
“一万小时理论”说明了一个道理:
想精通一项技能,
必须投入大量时间。
可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当分散到100项技能时,每一项只能获得100小时,距离“擅长”还远着呢。
去年这个时候,屠夫曾写过一篇《ABZ计划》,提醒大家必须为自己准备3个计划:
Plan A是你的主计划,即你的主业工作
Plan B是你的枢轴点,即副业或新机会
Plan Z是你的安全网,即钱生钱的能力
为什么只有3个计划,不是10个甚至100个?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你需要专注地培养有限的技能,才能让每一个计划都得以夯实,而不是顾此失彼。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技能”可以是:
宏观研究
经营逻辑
财务报表
量化分析……
无论你所选择的技能有哪些,请务必专注于有限的技能,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精力去提升,去打磨。
半桶水响叮当,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
05 专注于重要的任务
专注于重要的任务,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屠夫在《那些低效的努力,不过是拙劣的做秀》抨击过“努力秀”;
也在《这才是加班的真正代价》反对过“有时间忙,没时间想”;
还在《贫贱夫妻,为什么百事哀?》讨论过“稀缺心态”……
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点 —— 对重要的任务,缺乏专注。
无论工作还是投资,总有一些任务和活动是关键性的。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任务上,你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同时取得绝佳的结果。
论工作,杰弗瑞·菲佛举了巴克莱银行的弗农 (Vernon) 作为例子:
弗农的工作职责非常多,但焦点永远集中在最重要的5~10%;
他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最终以火箭速度晋升总裁之职。
论投资,请各位细细思考以下几件事:
学习投资经典书籍和文章 (屠夫的文章也算)
阅读企业财报和基金公告 (投资基金的话)
思考投资逻辑、策略或沙盘模拟
了解最新消息和投资者舆情
和其他投资者讨论交流
其他
屠夫对上述任务的优先级,正好是从上至下,由高到低。
你的顺序,和我一样吗?
06 状态,还是习惯?
几年前有本畅销书,研究了一种名为“心流”的忘我投入状态。
全书讲得都挺好,唯独有一点屠夫不太认同 ——
专注,不应当被当作一种“状态”。
我们身边总能找到这么一些人,他们长时间保持专注,高效处理事务。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保持专注是需要消耗精力的,可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
他们能瞬间屏蔽掉外界噪音,心无杂念地开始工作,因为他们早已养成专注的习惯。
屠夫说过:
每个人都是习惯的囚徒,
有时要学会骗过你自己。
如果把「专注」看成一种特殊的状态,你的潜意识就会抵触、会抗拒、会害怕。
因为任何的状态,有“进入”就意味着有“脱离”,更何况这不是常态。
如果把「专注」看成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或许就会好办得多。
比如《你不懒,你只是输给了习惯》里的“5分钟闹钟法”:
一点一点地将集中精力的时间延长,1个月后你一定会为自己的专注习惯而吃惊
—— 这是你本来就有的专注,只是缺乏一个习惯将它保持下来而已。
07 写在最后
最后,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专注」这件事吧。
专注,是巴菲特和盖茨的共同答案;
不专注,正在毁掉你未来的可能性。
哪些方面最值得专注呢?
专注于特定的领域,你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专注于有限的技能,你才能习得一技之长
专注于重要的任务,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与其将专注视为一种「状态」,不如视为一种「习惯」
—— 一种可以养成的好习惯。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