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
1.由奥运联想到媒体人的狂欢;
奥运下来,不但是体育迷们的狂欢,也是媒体人的狂欢,朋友圈遍布各种各样新鲜出炉、或褒或贬、夹叙夹议的评论和观点。
2.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需要这么多观点吗?
担心大众媒体掌握的话语权和信息不对称,将重构全新舆论格局的希望寄托在自媒体上;
自媒体崛起,但舆论格局并没有转变;
网络的传播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浅薄化:文字价值被消解,文章忽略事实,多反转;
3.媒体化合作存在合理性,但平凡而庸常的琐事才更值得关注。
奥运会终于结束了。
这届奥运会,似乎比往年每一届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每天打开朋友圈,你总能看到各种各样新鲜出炉、或褒或贬、夹叙夹议的评论和观点。
从对里约的吐槽,到孙杨事件,到血检事件,到黑哨事件,到林丹、李宗伟,再到女排夺冠……
整一场奥运下来,不但是体育迷们的狂欢,也是媒体人的狂欢。
更别说中间还夹了一个王宝强离婚事件,一天引爆了全网。
据新榜统计:8月14-15日阅读量最高的10个公众号,新增粉丝总计超过50万。提及「王宝强」的公众号文章共有2.6万篇,共产生出10万+爆文432篇,总阅读量达2.26亿。新浪微博上,王宝强事件在24小时内带来 20348% 的热议度,也带动微博股价突破100亿美元。
当一个热点产生,无数KOL、自媒体、新媒体、大众媒体便蜂拥而上,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在这个时代,追逐热点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计。所以有人戏言,王宝强事件惊醒了几十万睡着的新媒体小编。而每一场比赛落幕,常常是颁奖仪式还没结束,各种自媒体文章便已经出炉了。随后就是新的一波翻腾、传播、发酵……
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需要这么多观点吗?
曾经我们都非常担心,大众媒体掌握的话语权和信息不对称,会带来强大的议程设置,对受众或明或暗地大量输出「观点」,而忽略了去揭示真正的事实。
彼时,很多人提出的观点,是将希望放在自媒体上。他们认为,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将打破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重新建构全新的舆论格局。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
自媒体确实崛起了。公众号蓬勃发展,知乎用户增长了上千万,微博重新获得生机,短视频和直播盛行,内容付费开始成为趋势,一切似乎都揭示着,一个属于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舆论格局真的有转变吗?
当超过99.99%的内容,被少于0.01%的生产者把控,说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传播网络上,占据关键节点位置的,永远是极少数的KOL。去中心化仍然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只不过这个中心,由传统媒体、大众媒体,转移到了社交媒体、顶级自媒体。
而网络的传播形态,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浅薄化。为了能够最快速地得到传播,信息被切割、分裂、提炼,精选出最能撩拨读者、调动读者情绪的观点,用最浅白的语言,最简单的逻辑,呈现KOL们希望读者所关注的事实。
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面对热点,媒体比大众还要兴奋上千倍。于是,任何一个热点,都变成了媒体的狂欢。抨击,反抨击,助攻,反助攻,呼吁,攻击呼吁,总结,反转……媒体总是能迅速找到一个「合适的」立场。要么迎合大众,刺激大众情绪发泄的神经;要么站在反面,把大众批判一番。
当我们的「舆论场」成为各种观点碰撞、拼杀的战场,当我们每天都被问到「你怎么看待xxx」,当朋友圈和群里天天被「同一事件,不同观点」的文章刷屏,还有多少人会冷静地观望,试图挖掘或者等待挖掘观点背后的事实呢?
在这场混战中,各路KOL们斩获大量粉丝,心满意足。但所有的读者却被裹胁其中,不知所以然。今天见到一个信誓旦旦的消息,明天很可能就被推翻;今天看到一个观点,明天很可能就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今天以为会按这样的剧情走,明天很可能就反转。
如同之前讲过的,关于兴奋剂的混战:先是媒体一边倒地骂「霍顿无礼」;然后又曝出孙杨兴奋剂事件的诸多疑点;紧接着又曝出澳大利亚12年禁药事件;随之又辟谣说澳大利亚服用的不是兴奋剂,而是镇静剂;接下来又抛出广岛事件来批判一番;然后枪口一转,美国、俄罗斯各路传奇运动员纷纷落马;然后就是马家军事件,中国田径史上的耻辱……
这个过程中,一篇又一篇文章横空出世,各种解读和曲解数据的做法层出不穷。有混淆不同范围的,有模糊化细节的,有移花接木的,有断章取义的,有压根没弄明白含义的……不一而足,赚足眼球。
唯一缺乏的是什么?是真的想把整个事情抽丝剥茧讲清楚的。
这些事实的碎片,被创作者训练有素地组织起来,构造成一篇篇文章,带着如同弹头般尖锐的观点,装进贴着立场标签的枪支里,对读者扫射。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这样被这些观点填满。当我们在上下班的间隙,在工作的业余时间,打开知乎、微博、公众后,这些文章就会挤过来、跳出来,展现着它们的存在感。
可悲的是,这其中有许多文章,生命力可能都不超过12个小时。
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篇文章被生产出来,而它们当中90%,很可能还没被几个人阅读到,就永远消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因为它们的时效性太强了,很可能,一个新的事实被发现,就可以推翻其全部观点;更可能的是,与它写作方式形似、观点相似的文章太多,在PK之中败下阵来,销声匿迹。
这其实很令人心疼。
当文字和信息过度泛滥,成为另一种垃圾,文字的价值就被消解了。
好的文字,应该是理性的,温和的,冷静的。它有温度,有人性,可持存,不灌输观点,不冲动,不引战,也不试图去挑动受众的情绪——情绪被撩拨得太多了,会特别累。
然而,看到大量的事实碎片,大量鲜活的、急躁的、凌乱的、尖锐的、充满表达欲的观点,井喷爆发,随后批量归于死寂。日复一日,这样的事情都在上演,还是会觉得有那么一点悲哀。
如果可以,将日常生活还给普罗大众吧。
当热点与观点接触,水乳交融,产生的必然是对事实的背离。因为事实需要深度挖掘和跟踪,需要剥离一切的审慎眼光,需要有意识地保持与自身的对立,需要时间。
而追逐热点的创作者们,他们并不需要这些,他们只需要观点。好的,尖锐的,强力的,刺痛神经的观点。
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应该关注的,难道不是更加平凡而庸常的琐事吗?读书,升学,工作,休闲,生活,休戚与共,日升月落。
这些才是更值得关注,更值得去聊一聊的事物。
也与每一位阅读者共勉。
当我们被观点包围的时候,当我们被大量的看法、批判、反批判簇拥的时候,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来解决: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简而言之:这关我什么事?这又关你什么事?
毕竟,在层出不穷、蜂拥而来的热点和观点背后,那平淡又真实的现实生活,才是我们的人生。
补: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地传递自己用各种手段复制的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