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治疗基础》听读书指导有感

《心理治疗基础》听读书指导有感

作者: 郑棋元 | 来源:发表于2020-02-17 10:45 被阅读0次

    听李克富老师的读书指导有感

            感谢李克富老师针对许又新教授所著的《心理治疗基础》这本书的读书指导,让自己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虽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与书友们一起读完了整本书,但也只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谈不上掌握,因此阅读多遍加深理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李老师提到,自己读许教授的这本著作已达100遍以上了,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并下决心,就算读不了100遍,至少也得读上几遍,将这本著作的精华理解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李老师如此重视这本书,那一定差不了。李老师的读书指导语中提到的本书重点部分,即心理冲突时,告诉我们要学会每个部分的前后逻辑关系。目前对这本书的理解,我还达不到将整本书的前后章节联系起来的程度,还停留在零零散散的知识点阶段。感谢李老师针对心理冲突这个章节分析了书中提到的六个心理冲突之间的逻辑关系。整本书中,我也最在意这个章节的内容,所以我翻开书,将第二章心理冲突又仔细的阅读了一遍,虽然对这部分知识更加熟悉了,但依然无法用自己的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还得借助于许教授书中的文字来呈现自己所理解的内容。

            六个心理冲突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人如果缺乏安全感(不安全感1),很可能就会导致这个人自卑(自卑情结2),自卑是非常痛苦的,当一个人面对这个痛苦的时候就会采取自我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可能就是一种代偿的防御机制,那自卑如何代偿呢?表现出来就是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被爱的渴求3),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追求优越感,苛求完美,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这个人一直在不断的去追求这个完美,当有一天这个人发现根本就追不上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感到绝望,就不再追了,动机就会受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抑郁(抑郁的人可能存在罪感(违禁性罪感4),也可能存在耻感(个人耻感5)); 还有一种就是,不断追这种完美,不断的重复,明知道追不上,却不放弃,仍然在追,临床上就是强迫(应该之暴虐6);还有第三种,在现实中追求完美追不到,就走向了分裂,走向了虚幻,然后表现出来精神方面的病态或症状;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一个人抑郁、强迫或者精神方面的症状,往往都伴随着焦虑,我们由这个逻辑关系就可以判断出来这种苛求完美的倾向,那么这种倾向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自卑的代偿。那为什么会自卑呢?它的根源可能就是安全感的缺乏。

    一、不安全感1:

    分析:马斯洛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是,这要求在幼年时得到满足,否则,不安全感就会在心灵生根,成年后很难拨出。从小在安全、温暖和充满爱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容易有安全感。反之,从小被冷落被遗弃,或者母亲具有焦虑气质,或者缺乏母爱,父母严重不和等,这种人就很可能有严重而深刻的不安全感。有不安全感的人往往用过分追求安全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心里踏实,即使费去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财物也在所不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成了这种人的行动指南或座右铭。人生中的风险是客观地经常存在的,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这对大家都一样。有安全感的人“敢”字当头,如果天灾人祸临头,那也只有听天由命了。无安全感的人却不然,他不能忍受一般人能够泰然处之的并无什么危险的处境,总是过分追求安全,以致严重牺牲效率和经济原则。所谓生存焦虑,凡人都不可能绝对没有。健康人通过建设性的行为模式使自己体验着成就感,在从事感兴趣甚至强烈爱好的活动中体验着满足,在友爱的人际相互作用中体验着温暖和幸福,这一切便把焦虑和不安全感冲淡甚至淹没了。有不安全感的人做什么事都有刻板的程序和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到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他们不仅对自己强求,也强求亲人和同事按他们的规矩行动,否则,便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焦虑。

    缓和或解决冲突的方式:接受人生不安全这个现实,用有效行动发展人际关系!

    二、自卑情结2:

    分析:心理冲突者掩盖自卑的办法,一般是极力追求优越感,即争强好胜,力图超过别人。健康的人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失败了绝不沮丧气馁。而自卑者却是争强好胜而又输不起的人,因为一旦失败,就能清楚的看到自己不如他人,自卑便再也掩盖不住而在意识里显现出来,使他难以忍受。健康人具有张弛自调节能力,即在必要时可以使自己紧张起来,而一旦紧急情况过去了或者事情暂告一段落,又能使自己松弛下来。所谓过度紧张,实指持续紧张而不能松弛。如果客观情况允许和要求放松休息,仍然感到紧张,这种过度紧张绝不是得病的原因,而是别有原因造成的结果,是已经得了病的症状表现,是张弛自调节的正常功能已经出了故障。过度紧张的原因是担心失败,害怕落在别人后面,归根到底是自卑感在作怪。优越感是自卑感的代偿,并且是不健康的代偿。优越感本身蕴含着看不起人,尤其看不起那些自认为是不如自己的人。因此优越感通常会妨碍人际关系的发展。追求优越感的人缺乏的正是自尊。所谓自卑只不过是自尊之缺乏罢了。中国人自卑的很多,这是由于,我们的父母亲往往不尊重子女。马斯洛认为,首先是被人尊重,然后是自尊,这是人的基本需要。

    缓和或解决冲突的方式:1.首先,我们必须从追求优越感以掩盖自卑感这种痛苦的心理冲突中醒悟过来,真正认识到这绝不是一条走向心理健康的正道。2.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文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主张,消除自卑唯一健康的途径,主要是和周围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确认,一个人有了这种情感,自卑便失去了藏身之处。对于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来说,他必须在与人交往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愈是尊重别人,自尊也愈是得到巩固。

    三、被爱的渴求3:

    分析:霍妮(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被爱的渴求是神经症病人的一种常见心态。确实,被爱的渴求是使心理冲突尖锐化且持久不得解决的一种重要原因。来自母亲的爱使婴幼儿产生相应的爱的反应。如果母亲的爱是真挚的、温暖的并且恒常不变,儿童也就逐渐学会了主动地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健康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如果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其他亲近的人给予关爱以代替母爱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他也很难形成或不能学会主动地爱别人的能力。主动爱别人的能力低下或缺乏,使一个人爱的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这种人容易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别人爱的人,也就更加没有勇气和信心去与别人亲近,这一切都给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带来困难和障碍。被人爱和爱别人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按马斯洛的学说,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精神障碍。

    缓和或解决冲突的方式: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发展了,一个就会感到他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四、违禁性罪感4:

    分析:儿童不识禁忌,言行肆无忌惮,也就免不了要受惩罚。社会规范之个人化和个人的社会化,是同一过程之两种说法。惩罚一旦个人化和内在化,就成了自我惩罚。违禁性罪感的痛苦实际上就是自我惩罚的痛苦,所谓内疚、自责、自罪,所指即为此事。违禁性罪感有以下三种常见的情形:一种生活风格、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这种人倾向于谨小慎微,因为任何小过失都可以激发他们的罪感,即所谓触及良心的痛处。清规戒律把他们紧紧地捆住了。根深蒂固的违禁性罪感构成了人格的核心,弥散性地渗透到了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方方面面。禁忌的象征化:对于神经症病人来说,荒谬意味着把现实加以非现实化,把道德加以非道德化,因为他们到逃避现实,要逃避道德上的自我惩罚。在病人的心目中,幻想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与道德无关的事变成了严重的道德问题。也可以说,荒谬是对不合理的违禁性罪感的反抗。混沌罪感:这是含糊笼统、不分青红皂白的罪感。例如,把观念和行动等同视之,把所谓“邪念”甚至自认不应该的想法一概视之为罪恶。

    缓和或解决冲突的方式:权利意识是禁忌意识之有效的对抗剂。对于违禁性罪感,权利意识也同样是有效的对抗。

    五、个人耻感5:

    分析:耻感就是感到可耻,这是一种强烈而痛苦的情感,极端的情况可以直接导致自杀。耻感源于担心被孤立、被遗弃和被轻视。过分爱面子实际就是强烈耻感的一种代偿。耻感的社会作用在于使人从众、从俗。语云,“死要面子活受罪”,一语道破了耻感强烈造成的心理冲突。个人耻感强烈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冲突。这种人特别不能忍受有伤面子的事,而热衷于别人对他的夸奖,即使言不由衷,听了也高兴。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就必须迎合别人的价值观,这就容易是耻感强烈者陷于左右为难的处境。由于虚荣心太重,即使是人们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也使他们为之苦恼。想讨好所有的人,往往得罪大多数人,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如果一个人未能牢固地确立个人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完全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个人耻感的阴影就有可能笼罩他的一生。在我国,自卑往往是个人耻感的别名。在事件发生的当时,过分爱面子的人往往极力克制自己,即使正当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敢反击。到了事后,丢面子的危险不复存在,便感到十分气愤。这种过时的和无效的行为不但无助于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能破坏家庭和睦和愉快的气氛,徒增后悔的痛苦,并不能有效的恢复内心的平静和促进心情的好转。对于文化之不利于心理卫生的消极面,心理治疗必须坚持反对的原则。明确了这一点,治疗者和病人真诚合作,总是可以找到妥善处理的途径。在尊重人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自然得到了发展。反之,如果父母根本不尊重子女的正当权利,经常凭个人的好恶决定对子女的惩罚,子女取悦于父母时给予夸奖,不听话就斥责,或者,父母本人就是极好面子的,通过模仿或认同,子女也就很可能成为过分好面子的人。

    缓和或解决冲突的方式:提升一个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赞许;确立个人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培养和发展社交能力。

    六、应该之暴虐6:

    分析:“应该”意味着别人和社会对“我”的要求。惩罚的内化,便是“我应该”,因为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感到有受惩罚的危险。我们越是企图对内心的感受或主观体验以及不随意的身体客观表现进行控制,反而它们会更加强烈而持久。一个人的注意和精力愈是集中于企图控制内心的感受或主观体验以及不随意的身体客观表现,满足需要的有效行动愈是被耽搁了,甚至从根本上被扼杀额。禁忌意识极度膨胀的人,权利意识便相应地萎缩了。“控制不住”是控制太多太过分的结果,是“应该之暴虐”的产物,是禁忌意识过分强烈的表现。

    缓和或解决冲突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情绪达到了一定的强度,任何人都不能凭意志的努力直接而立刻地消除内心的感受或主观体验及不随意的身体客观表现。要真心实意地承认个人意志的这种局限性,意味着自我接受;而意志的能动性体现在随意的肌肉活动,即言语、行动、表情等,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志能有效地直接控制行为。对于不愉快的情绪来说,随意的肌肉活动(如言语、行动、表情等)愈有效,即愈是采取言语行动去有效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及不随意的身体客观表现的减退和消失愈快而彻底。如果涉及欲望,那就更是没有有效行动便很难满足。行为愈有效,欲望的满足愈充分。神经症病人误以为人能“控制”情欲本身。其实,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是情欲在行动上的表现。充其量,通过满足需要的有效行动,可以改变和调节情欲之内心感受或主管体验及不随意的身体客观表现这两方面的现象。

            心理治疗对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心理冲突凡人皆不可免,这就使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具有可理解性;二是心理冲突可使人陷于非建设性甚至破坏性的病态,但也可以成为人们进行建设性甚至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这就使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发生建设性转变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治疗基础》听读书指导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fb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