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我精彩!二十天读写纪实之二
读书书名《孤独六讲》,作者:蒋勋。

曾经听过歌手张楚的一首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似乎社会主流的观点认为孤独是不可对人言说的,是软弱的、不识时务的,是边缘化的。然而,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但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更多的是在讨论 以外在的形式来制造生活的繁荣。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愈来愈孤独的时代,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们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解读,并赋予它美学上的意义,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人们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孤独六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懵懂青春里奔突的"情欲孤独",众人喧哗处寂寞的"语言孤独",踌躇满志时落寞的"革命孤独",深植人性中本质的"暴力孤独",以爱之名被束缚的"伦理孤独",我思我在酝酿出的"思维孤独"。蒋勋老师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

蒋勋老师书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缓慢的,中国式美丽的,内敛却极深沉,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起走,一起看,一起思考,一起应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蓝白相间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书,它让我们看到: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 正如蒋勋老师所说"那匹走向旷野的孤独的狼,就是人类最后的高贵品质,那种不被环保、不被豢养、不被驯服的孤独。"

掩卷,你才会明白,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是通过与外界联结来逃离自我,这貌似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快乐的尽头是新一轮的空虚。孤独不同,孤独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当我们开始向内探寻时,才算开启孤独之旅,我们是孤独的,我们也是自由的,我们会发现一个深邃而饱满的自我,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嵇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有人倾盖如故,有人久坐如陌路,孤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让我们饮尽这杯孤独的酒,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