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稳定币,指的是价格稳定的数字货币。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货币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然而由于其价格波动过大,制约了这些数字货币介入更多的使用场景,使其更像是一种资产而非货币。假如将来有一天数字货币能够被币圈以外的普通人接受,那么最先被认可的币种一定是一种基于某种锚定机制的稳定币。
目前已经有公司尝试了几种稳定币的机制,大体上有三类:
中心化的抵押模式,典型如Tether的USDT,价格锚定1美元,Tether每发行1USDT就在银行存1美元。听上去挺安全的,如果Tether真的存了那么多美元的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之前,美国政府也曾经承诺可以按35美元一盎司兑换黄金,直到戴高乐要求把黄金从美联储的金柜运回法国。确切的说所谓中心化的抵押模式并不存在,与其说是抵押模式还不如说是信心模式,相信Tether真存了那么多美元的人多了,那么USDT也就真值一美元,大家都不信了,都去兑换了,那么USDT肯定也就崩了。实际上的确也有很多人认为USDT是各大交易所早晚会爆的一个雷。
去中心化抵押模式,典型如MakerDAO的Dai。 任何人都可以在Maker平台上抵押以太坊获得锚定1美金的稳定币Dai,抛开黑天鹅事件导致抵押的数字货币的价格相对于锚定资产暴跌的情况不谈,假设这类产品可以设计一些机制稳定极端情况下的币值,还是会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通缩。金属货币时代,政府经常要面临的经济危机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金属开采速度严重落后于商品生产速度所导致的通货紧缩。“货轻钱重”看似会提升货币的购买力,然而一旦产生了货币不断升值的预期,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就会由于囤积进一步减少,直至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希望成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 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货币需求出现的时候能够保证稳定的供应量,避免通缩。选择抵押作为某种稳定币的产生机制其实也就是限定了其只能在有限的特定场景下使用,比如作为交易所的基础货币,而不具备扩展到更多场景的可能,尤其是面向无币人群的使用场景。
铸币特权模式,如Basecoin,它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借助“Base 债券”与“Base 股份”来实现对稳定币供给的调节来使 Basecoin 与所锚定的目标价格相吻合。Basecoin 与世界各地的央行一样,都是所依托相同的经济学原理——货币数量理论来谋求价格的稳定。 中央银行会使用诸如“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政策”之类的工具来实施他们的政策: 扩张货币供给:如果央行看到货币价格下跌,它就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给来使货币价格回升。紧缩货币供给:如果央行看到货币价格上涨,它就可以通过扩张货币供给来使货币价格回落。这一模式至少在理论上具备了创造一个理想化稳定币的可能,也是最难实现的,毕竟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算法的话,美联储就该用上了。
货币的所谓价值来自于信仰,看透本质的话,看上去是美元准备金机制的USDT实际上靠的是大家都相信Tether真的存了那么多美金,看上去有足额抵押的Dai靠的是大家相信作为抵押物的ETH不会一夜归零,其实还是信仰。既然都是靠信仰,还不如选择能够直接发币的机制,如果能够整合足够多的机构联盟认可同一种稳定币值一美金,并且接受这个币的支付,还能通过机构之间的制衡避免随意的超发,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稳定币的发行机制,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把准备金的要求从中心化的发币机构移到了去中心化的使用场景机构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