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识别生活中的冷暴力

如何识别生活中的冷暴力

作者: danielle_a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19:05 被阅读0次

    今天老师表扬你,拿了全班第一。这可是你第一次拿到全班第一,你迫不急待的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放学后,你一见到妈妈就扑过去,“妈妈,我今天得了全班第一哟!”“是吗?有没有作弊?真的是你吗?以后能保持吗?”一盆冷水淋下来,浇灭了你那兴奋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认可的小火苗,也让你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那个拿了全班第一的人真的是你吗?中间有没有做了一些小动作啊?就算这次真的是你拿了第一,也是踩了狗屎运吧。对这个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感觉父母好像都是这样,不希望你太高兴,免得尾巴翘上天了,而你会把这样子的对话美化为,父母希望你永远保持低调,谦虚,永不自满才有追求的空间,因为从小到大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和你说话的,你想不出别的理由。但你却又多么希望母亲能够赞扬一下你,满足一下你那希冀得到赞赏的心啊。羞辱的言词及暗示,会形成负面制约或洗脑的情况。受此虐待的儿童不会抱怨遭到不当对待,反而拼命想要获得拒斥他的父母的认可,但终归得不到。他会因此产生负面自我形象(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并认为是自己罪有应得。《冷暴力》的作者【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于1998年正式提出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在这之前人们对于精神虐待没有清晰的认知。在那里受虐者感到痛苦和迷茫,旁观者看不出暗流汹涌,施虐者从中获得操控的快感。而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儿童会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身上习得一些他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句老话说隔代遗传,其实就是孩子习得了老一辈对待父母的有效方法,然后有样学样的拾起,并运用起来。很多人的精神虐待其实是从原生家庭习得而来的,因为对亲密的人更容易实施《冷暴力》,而且使其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认为,下列对待儿童的方式有损其心理健康:

    1、言语暴力

    2、虐待与贬损的行为方式

    3、拒绝给予爱与亲情

    4、不符合年龄的过度或不相称的要求

    5、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这些有损儿童心理健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当小孩不听父母的话,不做父母认为目前重要的事,就会被认为不识好歹,父母会就冷淡对待他,不理他,恐吓他,采取各种打骂来让孩子屈服。当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父母无法生活下去,就只能遵从父母的指示行事,也局限了自己能力的发展。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意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随意处置,这培养了很多沉默的羔羊,他们不敢伸张自己的权利,对于暴力或者其他损害其自身利益的事情只会一味的逆来顺受,以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为基调来为人处世。。。父母打着管教的幌子,浇熄了自己欠缺但孩子拥有的生命火花。他们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

    我们来辨别一下怎么才算是精神虐待,即通俗的《冷暴力》。实际上任何“精神正常”的人在某些时候,例如愤怒时,都不免会有虐待行为,但同样也会表现出其他的行为模式(歇斯底里、恐惧、沉溺等),事后还会对自己的反常行为感到相当惊讶并质疑。但施虐者却为满足自身对获得钦慕和肯定的无尽需求,一定要以贬抑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尊,继而握有权力。且精神虐待者在行动时企图动摇受虐者立足基础,以使其怀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施虐者把受虐者推进尴尬不已的境地,务必让他永远站在错的一方。由于他们不在乎与他人的关系,也就不会有同理心,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而尊重的意思是,重视他人身为人的价值,并知道我们可能带给别人的痛苦。

    作者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例举了很多家庭和职场的例子,希望在看过本书后,能让大家对冷暴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如果自己受到了暴力对待,一定要寻找专业人士的协助,重建自己的信心,重建尊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识别生活中的冷暴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ne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