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再以“佛系”自居了,你可能真的不配

别再以“佛系”自居了,你可能真的不配

作者: 拾昔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3-04 22:24 被阅读0次

            前一段时间,“佛系”一词在各类媒体平台被各类文章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传播,“佛系妈妈”、“佛系员工”、“佛系恋人”、“佛系买家”等一系列新鲜的词组被推送到大家的朋友圈里,我微信里关注的一百多个公众号也大都及时地对这个热词进行了跟进,为了多了解下这些文案们蹭热点的功底,我特意在搜狗里打下“佛系”一词,于是我看到了这么一个题目:“佛系”大毒枭刘招华背后传奇的故事······我很佩服这些文案们重组创新博眼球的本事,但是眼看着一个天大的误解被这样大肆传播,确实感到很无奈。终于,在一个公号又给我推了一篇借“佛系”凑观点的文章后,我没忍住就在文章下边写了一大段不那么“佛系”地留言,话说的挺重,这里就稍稍扩展,写点自己的看法。

          百度百科对“佛系”的解释如下: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该词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饮食”等一系列的词语。

          可以看出,大家在使用“佛系”作为修饰词的时候,其主要代表了一种无所谓的、怎么都行的态度,好像是一种不争的放下的境界,本质上是一种鸵鸟心态,这其实跟佛教的精神是完全悖逆的,佛教也讲“放下”,但是佛教说的“放下”是基于“般若”的(“般若”是梵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为“智慧”),也就是说,同样是“放下”这样一种行为表现,其背后的思维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面对一件或烦恼或纠结或痛苦的事情,“佛系放下”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没有逻辑的,其只是一种简单粗暴地强行隔离,本质是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罩(保护)起来或者是把问题罩起来,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看似的“潇洒”“无所谓”“没放心上”,举个俗气而又熟悉的例子(多数人都有过的人生桥段),曾经有一个女孩给了我很大的痛苦,我深度怀疑人生,几年时间都没有走出来,期间有过几次交流,我表现出来的样子是正宗的“佛系放下”,语气平和、态度大方、问候平淡,然而事实是,我看到信息是她发来的时候,心跳加速、手足无措,内心封藏起来的一丝丝幻想迅速点燃,喝几口水冷静下后才开始编辑回复的信息,生怕哪个词乃至标点符号暴露了我的紧张激动和在乎,这就是典型的“佛系放下”,实际是一点儿也没放下啊,而佛教的真“放下”,是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当用智慧去看待理解问题的时候,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那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只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因缘不俱足而呈现的不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已,结果之所以是现在这样,是因为此前的各种因缘导致它现在就应该是这样,这些因缘就像一个超级超级复杂的函数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输入参数,而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简单的几个因子(还不一定是真正的因子),输入自己的那超级简单的思维模型(还往往是错的)后发现不该是目前这个结果啊,于是就有了很多类似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和“为什么听过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呐喊与困惑。说白了,问题就是当前的事实跟你心中的预期有差距嘛,而你心中的预期只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的算法得出的结果而已,跟事实的演进没多大关系。所以,在“放下”这件事上,可能所需要的“般若”就是正确的因果观,用正确的因果观去理解世界,就真的会到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了。

            其实“佛系”的错误认识也代表了我们大部分人对佛学或是佛教的印象,一方面我们并未花时间去了解正信的佛教(想来惭愧,几年前我也曾嘲笑一个同事打坐、看净空法师讲法的视频),另一方面这世道有太多人举着佛教的招牌骗财骗心,几百万的“头香”、“头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普通大众对佛的“信仰”是因为“灵验”的诱惑,而对佛的“敬畏”则是被“恶有恶报”吓的,想升官发财了去寺庙烧个香、想顺利考上理想的学校了去寺庙烧个香、想去病消灾了去寺庙烧个香,看上去佛教是一个以香火、贡品来换取各种心愿(欲望)满足的交易场所,你一串香蕉三炷香就保佑你发大财了,这投资回报率也太吓人了;还有的人失恋了,万念俱灰,去寺庙住一段时间或者干脆出家,工作、家庭问题太多,找个寺庙躲几天净净心,坏事干太多烧柱香忏悔求菩萨宽恕,这时候,佛教仿佛成为了“我搞不定生活”、“我搞砸了所有”、“我良心不安”之后的港湾和安心之处,菩萨也成了给你的脆弱、无明兜底的“神”了,所以也有“遁入空门”这样的词(“遁”的基本意思是逃避、躲闪之意),然而真正的“佛系”不是交易也不是兜底,是依照正信佛法去理解认识世界、自己,严格地依照佛法的准则思维践行,最后自度度人,“佛”不是贩卖信仰的神,也不是主宰你命运的神,“佛”是悟了以后帮助众生去悟的人。真“佛系”是积极的、大慈悲、大担当的,只“利益众生”四个字所包含的心胸、大爱是何其的震撼人心,再看地藏王菩萨所发之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注意这里的“众生”可不单单指的人类),相对于这些宏大的慈悲之愿,那些因“我执”而产生的颓丧之态还怎么好意思用“佛系”去形容,这不仅是对佛学的无知,也是对佛学精神的污蔑。

          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要以一种“较真的”“挑剔的”“无趣的”形象去挑战这个时代所谓的“娱乐至上精神”,对于这些媒体及时地抓住热点来达到自身商业或非商业的目的这一点来说,无可厚非,我只是觉得“佛学”、“佛教”真不该为“佛系”背锅,本质上是一篇纠正名词意思的文字。

            如果你还没有被“佛”啊、“悟”啊之类的字眼吓到,可以去试着了解下“佛学”,别一不小心就被“佛系”带偏了。佛教修行的目标是要“成就自我,利益众生”,普通人看到“成就自我”觉得还能接受,这毕竟跟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的“自我实现”挺接近的嘛,但看到“利益众生”就觉得太远太空了,没关系,您就本着功利的心态,本着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想法,本着看一本自在生活指导手册的初衷去了解下也没关系。

          最后做一个不太恰当的“佛普”,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王子,衣食无忧地幸福地生活着,王子很爱琢磨事,而且琢磨的都是些终极问题,比如痛苦的根源,后来几经波折,王子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实践终于琢磨出了世界的真谛,也想明白了所有的那些终极问题,然后王子又发誓帮助众生(不单单指人)也去理解世界的真谛,同时他也琢磨出一套方法论来教人们如何到位地理解真谛,随后开始到处教导人们,在这过程中,王子还吸引了一帮子人跟着他一起做这件事,这个王子就是“佛”,也就是释迦牟尼,那套方法论就叫“佛法”,那帮子跟着一起忙活的叫“僧”,“佛”、“法”、“僧”就构成了佛家的三宝,“皈依三宝”的“三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再以“佛系”自居了,你可能真的不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oq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