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看完了《这一刻,我看见了自己》,这本书是作者学习萨提亚的心路历程与剖析,在看完之前就想写一篇文分析自己。从周二下午开始酝酿,一直到把书看完,准备写读书笔记,还是没写一个字。
昨天整理发票到四点多,回到平山和社工们吃完饭,说准备完成一直勾画的东西,回来洗澡跟妈妈视频洗衣服收拾房间收衣服整理衣服晒衣服顺便把青豆又煮了一遍吃掉,期间一直听脱口秀,是的,我一直不肯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所以让我发呆让我静下来感受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好难。然后就到了十一点多,整理了发票,刷牙贴面膜就来到了一点多。
我没有报考研究生。以我现在的心思和处境,读研究生不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也是我不能够全力以赴的事,更何况我没有目标,然而我还是有机会。
自七月以来,懈怠了很多很多,生活变得很慢,我变得很懒和拖延。现在心头最牵挂的是未看完的书和韩语课程,还有要整理自己的财务,尽量变成每月盈余些许,改变现在的提前消费循环。
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一个方面,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是宁愿读广也不要深,我没有读过两遍的书、看过两遍的电影,像我这样就很难理解那种看几遍十几遍的人,时间有限,多了解一些别的,当然,很多好的作品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见解和认识。我一直不是那种要做到最好的人,而是那种差不多就得了,不要是最差的那个。上年研究生没考到的时候,我不是没考虑过更进一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我都咨询过喔,柴老师还怂恿我学德语,说德国研究生不要钱喔,其实那时候我只是想找一个出口,我需要找一个新的方向,换一种新的生活,我不愿意自己陷在一种不好不坏的状态里。但我本质上并不是那种很上进的人,只是让自己满意不要浪费生命的每分每秒,当然是否浪费由我自己来判断,就是我是很有原则的人,我的原则就是我说了算。
上半年的时候我练口语、学韩语、看书,现在又都搁置了,包括旅行也是,一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过安安说你已经做到了,你每天都进不同的村嘛。
但另一方面我又有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我既然不要求做到最好,但像昨天贴发票那样,明明是以前贴好的,但不够整齐,我又一张一张撕掉、裁好、重贴,然后看着我就很欣喜,对,我爱好整理,喜欢那种一团乱麻被整理好的感觉,对自己超级满意,不过这个也是要看时间和心情的。像住所,大约一星期才会整理一次。
爸妈
关于儿时的记忆
书里说那些小时候的记忆并没有丢失,只是我们感受到的伤害阻隔了它们重现。试想,小时候,爸妈一定是很爱我,作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全家人所有的爱都在我身上,可是,我只能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去猜测我被如何对待,我有多么可爱,家人有多么欣喜因为我的出生。
听说我刚出生时,爸爸骗妈妈我是男孩子,直到妈妈出院回家帮我换衣服才发现,爸爸说是怕妈妈不开心,可是妈妈觉得爸爸“憨”。
听妈妈说我小时候脸上有胎记,别人给她说了偏方说是用刚下的蛋在脸上滚可以去掉,她就蹲在鸡窝前等鸡下蛋就拿走,然后我的胎记就没了。这件事向爸爸求证无果。
回到妈妈的老家,那些亲戚就说我小时候是吃百家饭的,这家吃到那家,饭桌上的米粒都会捡起来吃,胖乎乎的,大家都很喜欢我,还喜欢开玩笑,经常把我藏起来。
妈妈说我小时候,大舅经常抱我、逗我,出去带好吃好玩的给我。
…………
这些我都没有记忆,连爸爸妈妈抱着的记忆都没有,然而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一定是很爱很爱我的。我看过爸爸在我出生时写的日记,一定要让母女两人幸福,每天起很早去赶集。
我的记忆在小学四年级之后,大约从妈妈带着我们去北京那时开始。记忆里一直跟爷爷奶奶住一起,爷爷给我讲应用题、扎辫子、揉肚子,奶奶整天在厨房忙活。还有小时候因为学习的事被妈妈赶出去。
关于应对模式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一直在重复一种模式是一次夜半的离开,走在人稀疏的街道上,还有最后一班车,虽然不知道目的地,但还是毅然决然准备上车,一只脚踏上车还是退了下来。我又在重复了。这样的事我前后做了差不多三四次了,一旦感觉到对方对我不在乎,我受不了那种被忽略的感觉,立刻就要离开,离开这个场遇就避免了伤害,我的潜意识是这么以为的。
我一直相信那句话,我们找的爱人就是为了去弥补小时候受到的伤害,并试图从他身上找机会去纠正曾经我们的照顾者对我们犯的“错误”,我们要证明,我们不应该被那么对待,任何时候只要我们需要,我不说你们就要察觉到并且及时满足我,只有这样才是对的,你们要无条件爱我。
小时候因为总把2写成Z被妈妈吓唬要关在门外,不知道这件事的记忆为什么那么深刻,甚至能听见那个小女孩在黑夜里撕心裂肺的哭,拉着门说不要,小时候的家后面就是一条河,然后是一望无边的田地,门外是一片小树林。然而妈妈总说没有这件事。学习2的年纪大约是在学前班吧。我可以记得那些伤害的事,却不记得很多很多爱的事,只记得妈妈经常出门,长大后知道只是去商丘,可是那时候觉得是很远很远的地方,总是带着弟弟,留我和妹妹在家。
上初中时来到县城,爸妈忙于生计,弟弟妹妹在同一所小学,只有我一个人在陌生的中学,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虽然老师很喜欢我,但是我学习成绩并不好,班里的男生还总是调侃我,然而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或者跟谁说。每天一个人骑着车上学放学,是爸爸在北京花十块钱买的带回来的。
那时候周末我总想要回老家,每次都会惹妈妈生气,然而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就算是生气,就算是不给钱坐车,我也要回去,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骑三十多里路,来回就是六十多里,到底是什么支撑她非要回去呢。也许是她太孤独了。没有朋友,家人也疏于了解她的内心。
发生过两件事,一个是跟妹妹拿东西去送,因为互相推诿而把东西丢在路边,一个是清明节因为摘了柳条被罚了十元钱。那次好像是爸爸打了我。然后大家各做各的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也许我那时的感觉是我在我们家就像是个外人,妹妹跟弟弟关系好,同时都跟妈妈关系好,然而我跟谁都不好。我推开大门就出去了,夜里,我没地方去。我记得妹妹是跟爸妈说了的,我出去了。但是爸妈好像不在意。也许是知道我只是假装离家出走,晃悠一阵也还是要回去,我也没有那种真正走天涯的胆子。就这样悄悄离开再默默回去。整个过程大家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反正没有人在意。就像没有人在意我的成绩,我考了45分的地理,也不过是嘲笑一两句再无人问津。
我总在想大约就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在此后的关系里,我总是想求证,你有多在乎我,我不要显得我很需要你,我自己也可以,我要一个人行动一个人朝前走而不在你身后追随你,因为如果我依赖你,你就有机会抛弃我,我是绝对不要再体验那种被不要了的感觉的。我想起无数个黑夜,我想起无数个因为找我而响起的脚步声,也许我心底是开心的,你是在乎我的,你很紧张我,这就是我要的感觉。
我才是那个罪魁祸首,制造一个又一个紧张的时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时候的渴望,一遍又一遍。
关于吵架
小时候,尤其是初中时,爸妈是经常吵架的,也许是因为经济,也许是因为我们上学的事情,也许还有别的复杂的事情,妈妈变得爱抱怨,经常对着我们抱怨,责备爸爸。按照萨提亚模式分析,妈妈就是指责型,而爸爸是打岔型,妹妹是讨好型,我就是理智型,那时候弟弟还小,顾不上这些。这也许是典型的中国家庭模式,母亲是指责抱怨的那个,叉着腰的形象,而父亲,是坐在沙发上低头玩手机、看报的那个,不管不顾,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反正说完我也不改,妹妹就是一直缓和家庭的气氛,哪个生气去哄哪个,“热爱家务和学习”,让爸妈开心,而我,其实也算是打岔和理智的结合,不介入,要么待在自己的房间要么沉浸于看书要么出门找朋友,如果问我,我就沉默或者分析对错,弟弟长大后也变得和我一样成了理智型,不支持谁也不偏向谁。
离婚吗,好的呀,我谁也不跟。记得爸妈闹得最严重的那次,我已经工作了,在公交上,妹妹给我打电话,据说已经在民政局门口了,后来三姨出面阻止局面继续恶化。
爸妈的模式直到15年吧,那时候的我慢慢有了意识,自己也学会了觉察,妈妈给我、妹妹和弟弟都打电话不断讨伐爸爸,还要问离婚跟谁。弟弟那时候对于我总是置身事外以及没有自己的方向总是跑来跑去还不结婚感到很不满,说都不知道我想干嘛,然后让我介入爸妈的生活,调解下。在一次跟妈妈的通话中,我就很理性地说了,以后你们两个的时候你们自己处理吧,要是真想离婚就离婚,要是并不想只是用离婚来得到对方的爱那就别用这种方法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你们自己处理,不要再把我们卷入其中了,何况你难受生气的时候还可以跟我们说,爸爸呢,只能自己一个人咽。好像就是那次妈妈一下子安静了,我能感觉到她的生气,我明知道她想从我这里得到理解和关心。很奇怪的,这些明明是妹妹可以给到她的,妹妹一向都很支持她,可是她非要从我和弟弟这里得到。要知道我曾经当面怼她导致她一个多星期不理我。
我想妈妈一定也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思想斗争的历程,从那个时候开始,不再这样对我们了。后来我慢慢教给她,心里有什么就提出来。包括跟我的对话,我说我现在跟你讲这些事情是希望你知道,我不喜欢的人就希望你们跟我一起骂,同仇敌忾,工作上的时候我是可以处理的,我需要你们的支持就是心理上的。再慢慢的,我们家的人都学会了这种方法。再后来,大家开始畅所欲言,大家变得真实而可以给到支持。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以前是很讨厌大声说话讨厌吵架,或者说害怕吧。所以我说话声音一直都挺小的,害怕吵架时那个气氛,一直避免冲突,有问题就离开,也不要争执,也总以为争执就会损伤感情。可是遇到安安后,我变成我曾经不喜欢的那样。我一直以为我会很温柔地对待对方,善解人意,能够给到对方支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无条件被爱那样。原来这些都是想象的。以前也会觉得我们都是因为遇到一个人才变成这样,是彼此激发了对方的某些特性才变得这样。或许遇到一个温柔的有很多爱很成熟的人就会很能包容而两个人举案齐眉那样,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恩爱样。有段时间我也会怀疑是不是遇到的人不对。可是慢慢在不断争吵甚至“打架”中,反而增加了安全感,第一次尝试了和爱人吵架打架。彼此还是不成熟的,应对模式还是需要不断去改变和完善的,但是除了那一点点担心,两个人是向对方打开的,没有隐藏的,是真实的,是分不开的,一个需要哄,一个需要被留住。
爸爸妈妈那辈人和朋友以及兄弟姐妹这辈人看法就很不一致,结婚很多年的人就会明白,婚姻里的两方,要么同时幼稚要么同时成熟,如果一个幼稚一个成熟,婚姻并不会长久,因为成熟的那个人会很累,而幼稚的那个意识不到。这世上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人降临给你,满足你的一切,对你无比的好,能时刻察觉到你的需求在你开口之前就满足你,你生病了就立刻赶到你身边,你饿了渴了就提着外卖给你。平辈的人看电视看多了就会觉得那样完美的为我而生而存在的人是存在的,如果你不是,那我把你变成是。而长辈就知道,两个人过日子,并不是那样的,磕磕碰碰简直是每天,危机时常发生,甚至于谁都会有过闹离婚的时候。只要不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那种朝不保夕的婚姻,其他都还算过得去。
吵架打架的时候觉得分分钟受不了,可是不在身边又想念,想各种对你好。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是“受虐狂”,只是无数种模式中的一种,还在磨合还在探索。吵架打架也是情感的一种历练,一个要走,另一个拼命留,一个要哄,一个往死里哄。安安总是会担心吵架会不会分手,我说不吵也会分手。我反而觉得吵架对于我这样的人是好的,不过也不要太过分太任性。
其实,家人朋友是不知道你在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样子的,只会站在你这边希望遇到一个对你无限好的人,对你不好一点都不行,而你是永远没有错的,没办法,你在家人眼中就是那么美好,没人配得上。
遇见自己
关于身体
我是一个不太会关心身体的人,我从小就没学过如何关心身体。我记得一件事,初中有次早自习回来好不舒服,应该是发烧了,鼻子下都虚泡了,就躺着睡了,跟爸妈说,也没在意,醒来家人都不在了,看表已经迟到了,只好又去上课。
还有次脚不舒服吧,跟妈妈说了,当时也没在意,过了一两天,妈妈问我脚好点了吗,转过身我眼泪掉下来了。居然是记忆里妈妈第一次关心我的身体。
我第一次生理期是在初中,没上过生理课的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像其他女生一样胡乱猜测,瞎担心,还是王晓告诉我是怎么回事还给我买来卫生巾,回去告诉妈妈,妈妈没说话,虽然后来买了生理裤给我,但是自始至终关于这个没有过指导和交流。
说到身体,最严重的是高三那次车祸了吧,那时候妈妈总是等我晚自习回来再弄点吃的给我,可是那次,妈妈左等右等我都没回来,就出门去接我,听人说前边有人出车祸送医院了,她心立刻就绷紧了,赶到医院,真的是我。后来,爸爸、舅舅、姥姥姥爷等都来了。之后就是做手术等等。
记得手术完麻药劲过去,我疼得撕心裂肺,爸妈两个人在我身边,看着我哭喊,把衣服撕破,妈妈把手臂给我让我抓她咬她,妈妈说她想替我疼。
我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爸妈就陪了我一个多月,每天问我吃什么,还要照顾我大小便,那时候腿穿了洞固定起来,所以根本动不了。后来出院又学习如何下床走路。后来上学时爸妈每晚来送牛骨汤,看着我喝完,每天早上变着花样做饭送过来。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确实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对于我也不是好事情,但是我竟然很怀念在医院的日子,更多是那种照顾和关心和陪伴和无忧无虑的日子。
已经过去十年,基本上每年都会复查一次,最近几年开始会有疼痛感,按照医生的说法,是形成了创伤性关节炎,不能太频繁运动,我也开始学习如何关照我的身体,而在这之前,我对于身体几乎可以说是在利用它,利用它实现我的想法而不顾它的限度。
我是一个不太想关心你吃没吃的人,我会觉得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好好照顾自己是自己的责任,更不要说还要问你吃了什么,好不好吃,可是爱人之间就会经常要问,不问就好像不爱你那样。我以前还以为我很高级,我关心的是你的心理和灵魂。其实是我没学会关心,至少我不是发自内心的想知道并且还能记住。
这几年我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就是对自己诚实,如果不是真的关心,就不要假装关心,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就不要假装热爱,你自己的心灵,你都不好好关照,还希望谁来帮你守护它。
以前我没学过生病了要怎么照顾你,关心你吃了没饿不饿,我想着你要是饿了渴了自然会自己去弄点吃的喝的。而这些在我们的习惯里会认为是不懂得关心别人,我一直都有“冷血”的称号。
遇见自己
关于家人之间
我妈妈做过一件这样的事,瞒着我们去医院做手术,因为我们就要高考了,不想让我们担心,但我们还是知道了,其实家人之间的事,很难瞒着,而且瞒着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都以为家人应该是那种,为了对方不担心而瞒着,报喜不报忧。
还记得阳阳手臂受伤独自去医院做手术,现在他说起说自己是十级孤独。也许家人是出自好心不告诉其他家人真相,但是对于其他家人是一种不信任和残忍,如果事后我知道了这些,我会有多难过,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在你身边。
爷爷去世,我最终都没能看最后一眼是我的遗憾。甚至于刚开始爷爷去世这件事,妈妈都是瞒着我的,虽然弟弟回来都要去到外面去说,可是家人,不是瞒着就没有感应的。
上年妈妈生病,当时是立刻就回去了,虽然买了机票却是辗转了一天在第二天凌晨才到医院,就躺在重症监护室外等着进去见妈妈。庆幸妈妈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而我也没有让自己留下悔恨。
关于家人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包括亲近的朋友,我都希望不缺席。随着我们长大会发现,小时候我们以为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发生,我们自己许下的誓言也并没有一一实现,总是有很多客观的现实的因素,可是,对于我来说,始终家人最大。以不要做让以后的自己会后悔的事为标准去践行对家人的态度和事情。
如果我们互相瞒着,那么我们就变成彼此最边缘的人了,那么家人存在的意义又在那里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至今我们家之间,无论大事小事喜事忧事都会互相了解,正是这些点滴积累叫做家人。
这几年,爸妈都变老了,我们都长大了,反而比以前更愿意、更会表达对彼此的感情、需要和爱了。甚至说我们家现在到了一种互相“索取爱”的阶段,但是这种索取却并不会让人感到压力,反而让人感到被需要的踏实,因为大家以前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才开始学着如何去需要去依赖去相信。我是这样,妈妈是这样。
刚刚看了《今生是第一次》,母亲在婚礼上塞在新郎包里一个相册和一封信,相册是母亲亲手整理的女儿从小到大的生活,在母亲眼中女儿是如此优秀,所以她不喜欢别人说女儿像她,女儿很聪明,女儿有梦想,她不希望女儿像她一生没有发言权,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她也说到大女儿有时像自己的老公,有时像朋友。我像妈妈也许对我也有这样的感情,很多事情都要问我的意见,即便她可以知道我会怎么说,可能不会说让她喜欢的话,即便她有很多可以说话的人。
我时常想,父母对待子女一定不是公平的,子女因为出生顺序因为个性不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也都会不同,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也是,我以前开玩笑说妈妈偏向弟弟妹妹惹她不开心了,但其实我心里觉得就算她真的偏向我并不会不开心,更何况我们做子女的都觉得爸妈更爱自己。
我们家现在就是一个可以说真话的地方,可以把一切东西摊开来说的地方,一个真实让人没压力和负担的地方,一个完全接纳的地方,这才是家,不是吗。
关于理解
好像说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虽然事实上确实,一个人的现在就是原生家庭造就的。我想我以前是恨过父母的,恨过他们对于我的疏于照顾,让我有不被在乎的感受,让我感到害怕被抛弃所以不能够信任地依赖别人。也不关心跟别人的关系,所以成了别人眼中的“直接”。包括父母也觉得我不太会说话,不够圆滑,不懂得人情世故。
可是我的父母,我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已经在他们的程度上做到了最好,把他们能够给我们的一切都给了我们,毫无保留的。
妈妈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没了妈妈,她缺少来自母亲的爱,而且作为老大的她压力又很大,对于弟弟妹妹以及整个家庭都有责任,我不知道她当时都经历了什么,感受是什么,但是造就了她一直争强好胜,吃苦耐劳,爱赌气和暴脾气。近中年时期又失去了妹妹。记得当时的她一心只想着死,把责任往自己身上背,只能吃得下盐水煮白菜,终日以泪洗面。是怎么走过那段心碎的岁月,我是不是还经常惹她生气伤心。
母亲没有得到过来自母亲的爱,也无法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母亲,所以她从书本中去习得,而我是她第一个“试验品”。但是她也有无暇顾及的时候,她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
而爸爸呢,在一个不怎么被关注的家庭中独自抗争着,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而是最瘦弱的“老三”,曾经他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欢喜和情感,然而进入家庭中更多的是责任。作为一个父亲,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为家人付出,大大小小都是他在担着,甚至有时候要压抑他作为男人的尊严。
我们家的每个人我都可以理解,当我理解了,我和他们更加亲近了,即便不在一起,也觉得很近。
遇见自己
我的境遇造就了我独立的性格,但也造就了我的“霸道”。
我在学着如何去需要别人,也学着如何去依赖别人。
安安经常“吩咐”我做一些他本可以做到的事,在我的世界里,这就是懒。而且说话口气时常是“去,给我……”,经常会激怒我的“女权主义细胞”,进而上升到“男女平等”的高度。因为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在我们家很少听见爸爸让妈妈做什么,更多是妈妈指使爸爸。所以这也是我习得的。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听到就觉得排斥。什么,哪有什么女的应该做的,在我这里就不存在。
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个是轮流做饭,经常就是“糊弄事”,只要吃饱就好,妈妈有时也会切好菜给我们回来做。那时候很期待下雨天,爸爸妈妈在家做好饭等我们。但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概念里就是只要吃饱就好,这一点也让我的意识里对于吃讲究很少,也不懂得品什么好吃不好吃。就很喜欢姥爷的炸酱面、回锅鱼、辣子鸡。这几年在外面经常是一个人,更是没啥可讲究的。饮食经常不规律,饿了就吃,有时一天可能都没怎么正经吃顿饭,所以对我来说,做饭是很稀有的。今天中午炒了饭,煎了鸡腿,手烫了一个水泡。
我想我也要学着委曲求全,既然我不是一个单身主义者,既然我还是会选择婚姻,我希望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甚至于孩子,那么我也要学着和另一个人如何在吵吵闹闹中安然度过。
以前我想起关于爱,就是信任、理解、支持、接纳,就像看《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我以前想象的生活就是《Before Sunset》那样,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有音乐有电影有书籍有远行,可是生活落到实处,更多是像《Before Midnight》那样,有摩擦有争吵有心口不一有赌气有和好。
更多的时候是接纳对方和你的不同。先承认你们确实不同,然后试着去一些大家都喜欢的事,然后试着陪对方希望做的事,彼此付出,同时支持对方独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大概就是这样吧。两个都很独立都很追求自由的人,现在要交换各自的生活习惯,把自己的好的坏的强的弱的都展示出来,需要勇气需要信任,而且从来没有人可以允诺你,不会辜负,有期待就会有落空,然而我们不可能没有期待。
我想,让我们慢慢去学习和适应吧。
就是很喜欢这样图直到现在还是会有那种遇见/等待一个人,只有那样才会觉得完整的感觉,我想这说明我还是修炼不够,两个完整的人相遇才会有更好的境遇,不说支持,但是不成为拉对方后腿的那个人。
上次也看到一个言论,人们常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不是别人能给你的,可是,也不一定,有时候得到无条件的爱和关注之后,一个人也会慢慢有安全感。
最近的日子真是,在这个城市,工作之余,更多是一个人独自待着,那种可以找朋友去喝杯东西,聚个小会的日子,觉得好遥远。然而我好像还没做好融入的准备,否则我也不会终日都在房间里以学习的名义,我明知道多出去走走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想了想,真的在身边的只有你,更多的时候,陪在身边的原来只有一个人而已,再能理解我的人,要么隔着路途,要么隔着屏幕。
但是又有人会思考,一个人的终极命运到底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一个人有没有可以过得幸福而毫无遗憾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