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王似锦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21:43 被阅读0次

    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1、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思辨和实践

    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

    基本德性是以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有谨慎、正义、节制和坚韧四种;神学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有信、望和爱。(3)认为“自然律”即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自然律”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和平环境里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

    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2(三)个性学说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四)论自由意志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三、威廉·奥康(二)新唯名论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的词项逻辑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1、关于词项概念的逻辑功能的论述(1)认为观念符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不同的逻辑功能,“指称”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2)认为殊相是专名,具有对一个个别事物的指称功能和对其他专名的指代功能;而共相就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概念或思想的指代功能。这样共相与殊相的区别变成了名称概念的逻辑功能的区别。2、对“普遍性”的唯名论解释由于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因此实在论常在科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谓词的表述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定义对象具有普遍性这三个问题上为难唯名论,奥康运用指称和指代的区别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回应了实在论的责难。(1)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2)认为在命题“所有S是P”中,谓词P并不指称主词S所指称的东西的任何一部分,它正确表述主词的功能是它的指代功能,因此,谓词可以普遍地表述个别事物,不需象实在论者那样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3)认为在定义的命题“X是Df”中,根据语言单位只能与语言单位互换和定义与定义对象有互换性的原理,定义对象不是实体或实在的类,而是普遍词项,定义不过是对所有被定义的对象的名称(不管它们是殊相还是共相)的指代。另外,Df应是指代的指代,比一般命题的谓词P有更高的概括作用。3、论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的区分(1)认为知识的真假始于命题的真假,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了解命题中词项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词项与事物之间是否有对应关系。(2)认为对词项之间的意义联系的认识叫做抽象认识,如“苏格拉底是人”;对词项与事物之间有无联系的认识叫做直观认识,如“苏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组成证据知识,由抽象认识复合组成自明知识。(4)认为直观认识表达偶然命题,证据知识是偶然知识;抽象认识表达必然命题,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三)“奥康的剃刀”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人的灵魂得救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从共性,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休谟的“人性科学”。实际实用性

    “假相”有四种:(1)“种族假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个人的偏见,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三)培根的经验论从最基本的特征看,培根无疑是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的参与。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的要求:(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 。(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科学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也必须由它的实践来决定。”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四)培根创立的归纳法培根在经验中看重科学实验,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新工具”。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3)归纳。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三、机械主义的经验论:1、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每个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为:(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马克思说,笛卡儿“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一)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笛卡尔为了对抗经院哲学的盲目信仰主义和怀疑论提出了普遍怀疑方法。笛卡尔普遍怀疑方法的实质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为怀疑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可以说,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成为了怀疑论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对“我思故我在”的:“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3、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认为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在他的物理学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2、认为物质和空间是同一的,没有绝对无物体的虚空。3、认为物质在宏观方面是无限的,在微观方面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4、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有一种机械运动的形式。5、认为宇宙不是现存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tq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