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陷入抑郁怎么办?推荐去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像蛤蟆先生一样,也许你能一步步地探寻自我,找到人生提振的方向。
阅读《蛤蟆先生》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体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父母、朋友。我的父母也像蛤蟆先生的父母一样,颇具威严、严肃、不可反抗,而那时候的自己怯懦、胆小,但又不得不依赖。苍鹭医生说,那是处于“儿童状态”。成年后,我也常有“儿童状态”,譬如面对上司的批评,爱人的指责,我会进行应激反驳、怄气,无力地表达愤怒。然而,这些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情绪的安放。
三种行为状态为什么反驳、怄气、愤怒,仍旧是“儿童状态”呢,这不是说明自己有自主意识了吗?为了进一步阐明,作者揭示了儿童是如何释放愤怒的。我们以为的愤怒,是发脾气、摔桌子,剧烈的情绪外放,殊不知厌烦、郁闷、怄气,也是愤怒的表现。相较于任性、撒泼、叛逆,只不过释放愤怒的强度弱一些而已,但是往往,在时间的累积下,不管对人对己伤害的威力都更大。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而“成人状态”是什么呢?当蛤蟆先生问及,父母给他造成的童年“伤害”,他应该如何对待?苍鹭说,“原谅”。是的。往事不可追,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应对此时此地正发生的现实状况才更有意义,而不是纠结于过去的伤害。成人状态应该是跳脱了“儿童状态”的童年情绪,也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理性合理地行事。
处于成人状态的人,内心一定有良好的人生坐标。在“我好、我不好、你好、你不好”,四个坐标轴中,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象限空间。选择对应人生坐标的人,会构造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而选择“我好,你也好”的人,会把人生也过成“我好,你也好”的样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剖析了选择这四个不同象限的特点。
人生坐标选择我好,你不好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 常常站在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同样他们也是常常处于“父母状态”的人,习惯于批评和指责,极端者还会成为“谋杀者”,谋杀了他人的个性、友善....
选择我不好,你好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觉得生活更善待别人。总是记得悲伤和不快乐的模样,却常常忽略快乐美好的时光。一个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
其余两种,不多赘述大家也应该了解了。理想状态当然是“我好,你也好”。正视自己,也正视别人,不贬低别人也不妄自菲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处于非理性的状态,因为不假思索无意识的“儿童状态”、“父母状态”这样的舒适区很难跳脱。我们总是难以避免受到过去的人生经验和童年情绪的影响,但是正因如此成人状态才需要刻意练习。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儿童状态”“父母状态”陷入不良情绪时,我们就需要警惕了,动用理性思考、全面体验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动因,进行干预和纠偏。如果实在不行,不妨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去看看心理医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