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25
【概念】三角化
两个人形成了不对等的二元关系,把第三方牵扯其中,平衡二者的关系。
例子:夫妻冲突后,父母让孩子传话。“你去叫你爸吃饭”“你去跟你妈说,我今天不回来了”“你说,你爸爸是不是错了”。
例子:离婚后,一方觉得自己付出得更多不公平,但自己又不直接跟对方沟通,让孩子去转述等。
为什么会形成“三角化”
原来关系里的两个人关系不对等,可能由于性格、经济、社会地位、心理地位等原因,导致一方没法跟另一方沟通,或者沟通了也没有用,所以引入第三方平衡。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不管是“好妻子”的期待,或者性别角色、生理力量等,可能都很难跟男性抗衡。
三角化的代价
当孩子被卷入后,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ta会非常分裂,不知道该忠于哪一方。明明ta很爱父母,但是好像要在一方的面前隐藏对另一方的忠诚,不然就像背叛了眼前人,会非常痛苦。例如离婚后,跟爸爸出去玩,回来看见妈妈不敢表现得开心,不敢说自己想爸爸。
ta会很难分化,会一直在中间协调双方的关系,很怕自己不在了,父母的关系会崩裂。但是这样也会导致父母发展不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解决三角化的问题?
“冤有头债有主,谁的问题谁做主”
孩子要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三角化了,应该后退一步,告诉父母“这是你跟他的事情”。孩子不接招,父母才能直接面对彼此。当我们不接招时,父母才会有时间和空间,有机会去处理他们自己的问题。
父母要有意识地觉察,我一些无意识的吐槽,可能会让孩子陷入“三角化”的困境。最好的方式是两个人的问题自己解决,就算解决不了,也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无论走到哪一步,都跟你没关系”。
这一章太有感触了,感觉跟身边的很多朋友聊天时,都会有这一块,成为父母关系的“出气桶”“润滑剂”“遮羞布”。而父母的每一次争吵,都会成为童年最灰色、最难以抹去的记忆。
而我最感谢我爸的就是,好几次我去拉架后,他会单独告诉我“这是我跟你妈的事情,你不要管,不要难受,我们自己会处理的。”
虽然那个时候不懂,会觉得孩子怎么可以不管,都是我最亲的人呀,但是后来随着时间久了,折腾累了,慢慢意识到他的处世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