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姥姥语录》随笔
记得几年前学习《九型人格》时(是一门很有趣的人格心理学),老师说,“心区的人,一辈子活在情里,时刻把被接纳、被认可当成目标,把爱当主食。”倪萍就心区中的典型代表。
我小时候对倪萍的印象,是端庄大方;她主持的节目,往往观众席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惜那时我还小,不记得曾经被她煽情惹哭过。后来听说倪萍经历不少糟心的事,再次见她主持《等着我》时,样子已经有点老得难看了。不过,我经常和妈妈边看边哭,看完一期眼巴巴地等下一期……
回味我了解的倪萍的经历,感慨真是靠一片朴实的深情而活。
最近我开始读她写的《姥姥语录》,读着读着就不禁热泪盈眶。奇怪!书里写的那些小事并不跌宕起伏,那些文字并不深奥高雅——但就是勾起我的情感,心里暖暖的,眼眶湿湿的。
我说,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借着倪萍的笔、姥姥的口,诉说了人生的哲理,触动了深情。
“天黑了”
倪萍说姥姥去世了,她的天黑了。我泪流不止。我和我的姥姥在一起的日子不长,但是没有人能够代替她在我心里的位置——世上最爱我的人。姥姥是在河北农村去世的,当我在北京得到消息时,上学路上大哭。而此后的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难事,在没有那样好好哭过。
我知道不少朋友有类似的体验,和隔辈人的情甚至比和父母的感情更深。父母和孩子就像两股力量,一股成熟顽强,一股朝气清冽,在一起难免会有过冲突。而隔辈老人有的,是岁月留下的柔情、满足、智慧;隔辈人给孙辈的爱,是平和、深沉的。
我大概用了一两年,才逐渐从失去姥姥的痛苦中走出来——不再想哭,多半是因为认识到必须要靠自己长大了。不过过了而立之年,每每想起姥姥,心里只有浓浓深情。
“有了家人就有了牵挂,心累”
倪萍说,如果来生还做主持人或演员的话,她宁愿不成家,不要孩子。一个人生活,每天与书、美酒、香烟为伴,能省下好多记挂。
在成家生子之后,我对这一段话太有同感了!我可以为了家放下所有爱好,还有睡眠。但是每当疲惫或焦虑快打倒我时,我心里苦得要命,“为谁辛苦,为谁甜啊?”
真向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活!可是,我心底也清楚:如果能重来,我还会选择这一大家子人。即便有吵架,有辛苦,有责任,我也要家。
我也是”活在情里”的人
要说自己为什么而活?成功、价值、体验、智慧……这些我当然也都喜欢。但,爱才是我的根本需求。可以笑我们傻,且别小看这片深情。
触动心灵,温暖了亲人,感动了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