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了,小王要请小李吃饭,小李说:“真不好意思,今天我家里有事,改天再一起吃吧!”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么想?
1)也许你会想:小李今天有事,那就改天再说吧!
2)也许你会想:为什么恰好今天有事儿,是不是找借口啊?!
3)也许你会想:请他吃饭都不来,小李对我有意见吧!
4)你也会想:小李今天有事,叫他吃饭都不来了,我得帮帮他。
为什么同一件事,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反应呢?
向外看,这跟小王和小李的平时关系好坏、亲密程度和熟悉程度有关。
关系一般的,可能会有第一种反应;
关系不好的,可能会有第二或第三种反应。
关系好的,就多会有第四种反应。
向内看,这跟小王对自我的认知有关系。
自我认知,其实就是小王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小王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那么不管别人对他说什么,他都会向着“自己受欢迎”的那个角度去想问题。即便小李态度再生硬一点:“你自己去吧,我没空!”小王也不会生气,他会想:“这家伙没空,那我找个有空的人去吃饭去。”
如果小王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别人喜欢的人”,那么不管小李怎么说,他都会自怨自艾:“请人吃饭都不来,真悲哀,今晚上自己吃吧。”
这种天生乐观或悲观的情绪也许是天生的。
【小故事】: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从小天生乐观,一个从小天生悲观。有一天,他父亲把乐观的哥哥关在马厩里边,把悲观的弟弟放在满是精美玩具的房间里。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去看哥哥,看到哥哥正乐呵呵地在马粪堆里掏呀掏,掏得满身大汗。
“你在干什么?”父亲奇怪的问。
“我在看马粪堆里能不能掏出一匹小马驹来,我觉得我快成功了!”哥哥大声的说。
父亲又去看弟弟,他看到弟弟正在房间里悲伤的抹眼泪呢。
“怎么了?玩具不好玩吗?”父亲问。
“这些玩具很好玩,可是他们都肯定会被玩坏的呀!呜呜呜……”
这说明天生乐观的人在哪里都会乐观,天生悲观的人在哪里都会悲观,跟外界环境没有太大关系。
自我认知也有可能跟小时候受到的陪伴与教育有关系。
比如一个小孩跟妈妈要玩具,如果妈妈说:“你这么不听话,要什么玩具!?不给买!”那么在这个孩子里心里,就会有“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不配拥有玩具”的想法。
如果妈妈说:“宝贝儿,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可是家里的玩具太多了,而且你家里也有类似的玩具。这一次我们不忙买了好不好?妈妈爱你!”那么在这个孩子的心里边就会有这样一颗种子:“不管妈妈给不给我买玩具,她都是爱我的,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孩子。”
想一想:将来这两个孩子长大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会有什么不同?
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自我认知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往深了想,在哲学层面自我认知就是“我是谁”的问题:我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我是谁。
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自我调节:
回到刚才的小王,如果他感到不开心,他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乐观的、心胸宽阔的人,乐观的人会这样去想……”
也可以给自己找一个对标的榜样:“老王就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如果我是老王,我就会这么想这么做……”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小王也许就真的变成一个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的人了。
今天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你怎么看待你自己,世界就怎么看待你。所以,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