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说清朝一个家境颇丰的读书人,比较讲究,也就一袭水青长衫,早上是花蕾初绽,中午花开富贵,傍晚花瓣收拢。比起范思哲或阿玛尼,如何?
改革开放后,国人经济上逐渐各种自由,旅行自由、车厘子自由、小龙虾自由,于是开始讲究起来。这份讲究,又分了茬,一路描摹欧美,一路致敬传统,其实呢,无问西东,只要讲究就好。从1910到1980,咱们中国人,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的活到泥塘里了,真的不讲究。
比如衣服。
尧舜伊始,服饰就和建筑一样,都是礼文化的基本表达。但是,身为70后,在我们的记忆里,新年穿新衣都是梦寐以求的大欢喜,更多的是妈妈在夜里踩着缝纫机把大人衣服改小的场景。或者是父亲进城裁了一块什么布料带回来做个平角裤。能够有件灯芯绒褂子,都要横着走大半个月。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成衣消费阶段,开始了长达三十年为“品牌”剁手的时代。缝纫机不再是千家万户的必备品,裁缝们藏身于街巷里弄,守旧的企业退出江湖。
随着消费阶层划分的日趋明显,品牌也逐渐凸显了阶层标签的功能。三十年,品牌企业享受了人口基数和消费意识觉醒带来的巨额红利,消费者在享受购物快乐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成熟,愈发理智,愈发挑剔,也愈发随性。何时、何地、与何人,应穿何种服装,大家越来越讲究了。
于是,服装定制再次复苏。
品牌成衣能够一统天下,靠的是目标人群定位、数据统计分析、面料配套革新、专业团队设计、工业化制造品控标准、品牌宣传攻势、销售通路抢夺七个方面的产业链整合力。
而以禧善华服为代表的高级服装定制企业,则在品牌成衣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了精准人群锁定、个性设计柔性制造,降低了品宣和通路成本,走上了小而强的发展道路。
对于消费者来说,定制的价值就是更懂自己。不用再被“风格”概念洗脑,自己的需要不再是被平均化的大数据,可以更加从容地表达自己——喜欢直线还是曲线,喜欢粗犷的纹理还是细柔的触感,喜欢稳重的深色还是个性鲜明的色彩,喜欢带有特定花纹的定制金属纽扣还是砗磲打磨出来的纽扣……
服装高级定制不会替代品牌成衣,但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这个市场的边界,并非受限于消费能力,而是基于消费观念接受和认同“懂自己比品牌标签更加重要”人群规模。
禧善华服,这个有央视主持人赵普参与创始的服装高定品牌,将“懂你更重要”作为服务理念,很有意思。这可不止是一句口号,而是意味着,交易双方谁是主角的关键转换。
我们是那么孤独,真的需要人来懂自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