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15岁的独生男孩,父母都是工薪族。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的童年生活也过得比较快乐。
母亲对待孩子比较温和,孩子也非常依恋母亲;父亲则比较严厉,有一家之长的架式,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一旦孩子做错事他就会严厉批评或者动手打孩子。
就这样,孩子很小就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形成了拒绝服从的习惯。
孩子最突出的行为习惯就是撒谎,他常常通过撒谎来逃避父亲的打骂。
现在,这个男孩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的父母仍然无法确定孩子是否在撒谎。
孩子在学校,老师经常向他们反映孩子不服从管教,扰乱课堂秩序。
他做得越过分,越怕父亲打骂,同时也就越爱撒谎。后来甚至开始学会了小偷小摸,现在家里人对这个孩子已经失去了信心,那么造成孩子目前状态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锁青春期亲子沟通》(以下简称《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一书中,作者刘纯婷告诉我们,孩子每个屡教不改的“毛病”背后都藏着父母尘封已久的“暗伤”。
也就是告诉做父母的我们,想要破解与孩子“水火不容”的沟通困境,就需要从潜意识层面找到尘封已久的隐藏信念,看明白这种信念和感受的缘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5573/d226f6508c643eb7.jpg)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亲子沟通需要了解什么。
01伪沟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亲子关系中,常见的几种“伪沟通”都有哪几种:
第一种,通知。
父母有了某个决议,以命令的方式强制执行,孩子没有商量的余地,只享有知情权。
第二种,劝说。
用讲道理的方式劝说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孩子,还自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强势。
第三种,利诱。
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要求。”
第四种,惩罚。
家长喜欢用惩罚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去满足自己的期待。比如,你如果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我就禁止你去做你喜欢的事情,或者我就责骂你、羞辱你。
以上四种沟通模式中,男孩的父亲就占了两样,他经常是以下命令的方式通知孩子必须要做的事,如果孩子没有照做,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他就责骂和打。
因为父亲的这种沟通方式,造就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为了逃避惩罚,开始说谎了。
02有效沟通
了解到这些伪沟通后,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沟通呢?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要完成一次有效的沟通,我们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沟通的基本品质:
第一,接纳、不评判,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
家长往往觉得自己和孩子是同一个人,孩子的信息不需要去问,因为家长觉得自己都知道。就像故事中的男孩一样,父亲从来不去问孩子为什么撒谎,而是一味地只认为是孩子故意与他对着干。
而男孩在第一次撒谎之前,肯定是说过真话的,但是父亲却不接纳他,只想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没做好就一顿打骂,你说,孩子还敢说真话吗?
第二,耐心倾听、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
做父母的总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他们总感觉自己很了解孩子,所以不需要听,孩子还没开口,就全知道了一样。
这种缺乏耐心、不能认真倾听的状态使得我们和孩子之间很难充分交换信息。
第三,合理地妥协,这样才能得到双方一致认可的结果。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最难做的就是妥协,好像妥协了,就没有了做家长的威严一样。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让孩子妥协,最后,等孩子长大了,家长就感觉管教孩子无处下手了,有时只能放弃管教或是被迫妥协了。
就像那位男孩的父亲一样,到最后已经对男孩失去信心了,认为没法管教了。
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家长要么强迫孩子屈服,要么选择自己无奈妥协。因此,很多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在保护自己利益和需求的前提下做出让步,照顾别人的需要,从而获得环境的理解和支持,更好地发展自己。
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使信息和感情自然流动交汇,并充分理解和感受彼此,我们就有办法在尊重彼此感受的基础上,促成一个彼此都满意的结果。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
03觉察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如何实现有效沟通,最重要的一步还得是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被情绪控制。
男孩的父亲,在男孩做错事情时,就喜欢用情绪(打骂)来表达,没想过和男孩好好沟通。
而父亲的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其实是在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发声,并不是在为男孩解决问题。这种沟通互动中,男孩没有学到任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反而是在父亲不自知的情况下,给他制造了一堆问题,持续地消耗他的心理能量,并在反抗和说谎的路上越走越远。
像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及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然后才能找到改变的途径。
第一,觉察自己的情绪,找到情绪后面的“潜伏者”。
男孩的父亲之所以这么严厉对待孩子,其实离不开他的原生家庭,因为他父亲也是这么对待他的,他很后悔没有听父亲的话,所以,现在他也想用这种方法强迫孩子听话。
第二,觉察自己内心的冲突。
男孩的父亲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地在教导孩子了,可孩子还是依然犯错撒谎,在每次打骂过后,又后悔自己为了一点儿小事大动干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小题大做。
从亲子沟通的角度看,如果家长能够厘清自己的情绪和早年创伤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切断代际传承的机会,让这种创伤就此被看见、被疗愈,而孩子就不需要再经受一次家长曾经受过的伤。
写在最后:
很多家长都知道,管孩子的时候,要先管住自己的嘴,但是实际上很难管住。为什么?因为在那些我们觉得应该做却做不到的事情背后,都有我们隐藏的情绪。“管孩子”这件事情是引子,引出某种我们深埋在心底的情感,使得我们方寸大乱。
儿时的那些伤心痛苦、好像已经过去的事情,那些未被安抚的情绪,都会穿越时空来找我们。它们是我们控制不住的,让我们身不由己,知道却做不到。
我们能做的,就是仔细审视我们在哪些事情上容易失控,然后按图索骥,开启自我觉察与修复之旅。
如果你家刚好有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头疼如何相处,那么这本《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就非常值得去读一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