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1121王民盛批判思维-辅修课

191121王民盛批判思维-辅修课

作者: 天悦刘洋 | 来源:发表于2019-11-21 18:08 被阅读0次

    0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创新学院实战案例课课堂,本课的题目是批判性思维,我是混沌大学创新领教王民盛。这堂课还有一个副标题,是信息时代对工业时代的拷问,关于这个副标题这里先卖一个关子,后面将有详细的阐述。

    提到批判性思维啊,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它一点也不高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经常会出现。

    我们从一个笑话开始吧。一个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总比做儿子知道得更多?爸爸回答当然了。那小男孩进一步追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呢?

    你看在这个笑话里面,小男孩就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对原先的一个表述进行了一个批判。那具体使用的一个方法,我们后面再讲到方法论的时候,会进一步的给出。

    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小的一个测试,你是不是会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对这样一个现象,2000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年均涨幅超过7%,很多人就得出一个结论,未来的房价会继续上涨。

    我们知道这个结论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你是否能用批判性思维来去分析一下他的思考过程,到底错在哪里?请大家在APP互动区草莓时刻输入你的答案,并阐明理由(之后我们会在案例分析中详细阐述,你可与你的答案对比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个课程呢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对批判性思维本身的一个概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呢就是批判性思维四步法,第三呢则是通过应用的案例,对这个四步法的应用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呢对于整个课程作一个总结,并给出大家一个练习,去进一步的去练一下。

    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2、批判性思维四步法

    3、应用案例

    4、总结练习

    如何理解思维?

    首先来到第一趴,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啊,顾名思义它是批判性+思维这两个词。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思维,我们说思维就是找到世界的规律。

    而世界的规律呢在我们混沌大学的语言中啊通常被称为思维模型,这张图就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模型,中间这个方框呢表示思维的主体,这个思维主体吸收到外界的大量信息之后,他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实际上就是构建模型的过程,他把这些信息去伪存真,进行抽象化,形成概念,然后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关系,这就是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之后,它要去使用模型,使用模型就是根据模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有意义的结论,去输出到环境中。而在环境中呢他会得到一个反馈,根据反馈的结果,他会采取下一步的步骤,到底是继续使用模型,还是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还是重新构建新的模型,所有的思考过程实际上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接着看思维的基本规律,首先思维的类型就是分成两类,构建模型主要靠归纳法,使用模型主要靠演绎法。什么是构建模型?就是对输入具体信息进行归纳抽象,得到一般性的概念集合。那什么是使用模型呢?就是基于模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解释过去,预测未来。

    这里面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构建模型?实际上我们构建模型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面对不同的场景,对于每个场景要分别给出相应的一个对策,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对于不同的场景分别给出对策,那这样是不是记住不同的场景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不可以,因为场景的数量是无限的,而且我们不断需要去面对新的场景,那这样呢我们就需要去构建出模型,模型实际上就把一类的场景做合并之后,用统一的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相应一个对策。

    这个概念说起来很抽象,下面用一个秒懂的案例来说明,对于已婚男士来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就是妻子会突然问丈夫,今天是什么日子?而对于丈夫来说呢,他经常会在这里面就会思维卡壳、宕机,一下想不出来今天是一个什么日子,这就会引发家庭的矛盾。那如何面对这样的场景呢?我们就要构建出一个模型,我们要明白妻子问出这样的一个话来说,其实不是为了考察丈夫的记忆力,而是为了考察丈夫对妻子的爱意,是不是在乎她,所以丈夫只要记住这样一个模型,碰到这样一个场景之后,你的表达出你对妻子的关心,你的爱意即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模型来应对数不尽的各种场景。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思考的过程。我们说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U型曲线,最上面呢是实际的场景,场景中我们可以获取到信息,根据信息那我们就要去构建出模型,而这个模型也分成不同的等级。首先是根据这个感观信息构建出的直观经验一级模型。在一级模型之后呢,还有二级模型,三级模型,以及最抽象的第一性原理。模型层次越深,它能适用的场景就越多,但是它使用起来难度也就越大。

    构建模型过程主要是依靠归纳法,在U型的另一侧呢就是使用模型,使用模型的过程以演绎法为主,最终得到这个输出信息到实际场景中,然后获得下一轮的反馈,循环往复进行这样的一个过程。

    如何理解“批判性”?

    我们理解了思维的过程以后,我们再理解批判性。

    关于批判性啊,我们查字典得到了两个词根,第一个词根呢译为恰当的一个判断,第二个词根译为标准。那批判性呢我们就可以给出这样的一个解释,所谓的批判性就是建立在某些标准上的恰当判断。

    这个判断呢是对于这个思考的这个过程进行反思,进行判断,以及思考这个依据进行判断。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呢,所谓的批判性其实就是辨别是否有人在胡说八道。这个人呢不仅包括了别人,也包括自己得出的一些结论。

    这里面需要明晰一下批判性跟批判啊,我们通常所说的批判是一种片面性的武断的一个论断,通常是一种否定性的。比如说我们说对一个人批判,就说你这里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你这样不行。而批判性呢它不是否定性的,而是一个审辩式的、思辨式的评判,通常是一个建设性的。所以说批判性不是说的是杠精,也不是吵架,不是诡辩,它是通过审慎的一个思考,得出一个建设性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理查德保罗给出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定义。

    所谓批判性的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批判性思维呢包括三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阶段,就是分析,对思考的过程进行分析,然后评估,评估这个思考的结果,然后最后呢做一个提高,提高思维方式。

    约翰杜威呢对于这个批判性思维也给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一个描述,就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得出什么样的一个结论。简单的来说呢,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思维,对思考的再思考。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那批判性思维跟创新有什么样一个关系?在微信文章《证伪思维:只有批判才能前行》中,给出了一个非常棒的一个观点。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批判是对现状的不满,创新是对未来的想象。批判是找到突破口,创新是提供创新方案。所以批判和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我们通常俗语所说的不破不立,批判性思维就是破的过程,是要打破常规,只有打破常规之后呢,你才能去立,也就是创新提出新的方案,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

    在商业领域呢,我们知道商业的推动商业发展是创新,而创新的底层呢就是批判性思维。比如提出创新理论的熊彼特,实际上就是对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写出经济发展理论。他提出企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核心理论创造性毁灭,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新的经济结构,对原有经济结构的一个批判。而批判的过程呢,我们可以在任正非、马云、乔布斯、贝索斯这些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身上找到。他们呢都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大师。

    02 批判性思维四步法

    好,了解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之后,我们下面进一步讲一讲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我们这里给出了一个四步法,分成32个字。

    第一,明确定义,把握本质。

    也就是要搞清楚你批判这个对象是什么?你首先要弄清楚之后才能真正进行批判,否则的话没有搞清楚,你都不知道批判的是什么。

    第二,分步检验,发现问题。

    这一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搞清楚原先你要批判的这个思维模型它的获取过程是什么,把它的这个思考过程还原出来,然后在它的每一步中去发现问题。当你发现了问题之后呢。就进入了第三步。

    第三,挑战前提,构建模型。

    我们重新去建立出新的前提,构建出新的模型。

    第四,得到推论,事实验证。

    你构建出新的模型之后,到底是不是正确,还要去检验,就是要根据新的模型推论出可以验证的推论,然后通过事实来验证。

    我们用开头的这个笑话来把这个四步法再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步明确定义,把握本质。

    在这个笑话里面,我们要批判的对象就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知道的多,我们要把这句话的意思明确一下,就得到下面这句话,儿子的认知是父亲的子集,我画了一个图,儿子的认知用红色表示,父亲的认知用蓝色表示。儿子的认知完全包在父亲的认知之内,这就是这个我们批判的对象这个明确的含义。

    第二步分步检验,发现问题。

    那如何分步检验?我们说思维就是构建模型和使用模型的过程,我们要把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思维过程复原出来,然后从中发现其中是否有问题,是否有BUG。

    那构建模型是否正确呢?具体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就是是否进行正确的归纳。第二个就是归纳所依据的这个连续性假设是否成立;

    而使用过程是否正确呢?也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个就是演绎法的运用是否正确,第二就是你演绎得到这个推论是否落在了正确的应用边界内。如果一个正确的模型落在了不恰当的边界,它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我们回到这个笑话中,儿子的认知是父亲的一个子集,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呢?这里推荐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个就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论断,进行演绎推理,得出一个跟现实不符的一个结论。第二个就是从这个论断中推出不符合逻辑三洽的一个推论。比如说这个论断,儿子的认知是父亲的子集,那么就是一代的认知要比上一代更差,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就是人类的认知是逐步退化的,这样的一个认知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所以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需要进入第三步,挑战前提,重构模型。

    我们如何去构建这个新的模型呢?就是我们要重新认知这个,认知是如何获取到的。我们构建的这个模型用图形表现出来,蓝色表示旧认知,许多的旧认知得到了之后,我们在这个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已有认知的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和涌现,就得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所以新认知是已有认知相互作用的涌现,就是我们构建出的一个新的模型。

    得到这个模型之后呢,我们要进行推断,事实验证。我们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说过,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所谓的巨人的肩膀就是一个比喻,其实就是前人得到的这个有用的认知,他就获得了许多前人的认知之后,他在这些认知的相互作用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认知的一个涌现。这样的一个事实实际上就是验证了我们的一个结论。

    03 应用案例

    好,下面就进入了第三部分,应用案例,我们通过应用案例来进一步的说明如何应用这个四步法进行批判性思维。

    首先回到我们开头思考的这个问题,我重复一下,这个现象是什么呢?就是2000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年均涨幅超过了7%,很多人根据这样一个现象就简单得到了一个线性增长的这样一个模型,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未来的房价会继续上涨。那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在电影《大空头》里面已经论证过了,我们还原一下。

    首先,第一步明确含义,把握本质。模型就是原有的一个线性增长模型,得到的结论呢就是未来的房价会继续上涨

    第二步对这个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问题,你会发现这个模型是通过一个归纳法得到的,而这个归纳法的样本太少。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会得到一个怎样的一个结论呢?

    就进行第三步,挑战前提,重构模型。如果六年时间太少,我们扩展到30年怎么样?我们建立一个30年的这个美国房产价格数据的样本,在《大空头》那个电影里面,那个基金经理实际上就是做了这样一件事儿,他把这个表画出来之后他就发现,房价如果扣除通胀之后,年均涨幅不超过1.4%,这就跟原先建立的那个线性资产模型发生了巨大的一个偏差。

    那得到一个推论是什么呢?就是房价永远上涨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房价将会出现40%的一个房价回调,回到长期增长这个趋势线上。

    那最后就要通过事实进行验证,这个事实我们知道了,在2007年之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完美验证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聊完刚才这个小案例之后,我们再进入一个大案例的分析,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美国衰落的这个根源。美国衰落分成很多的方面,但是它的根源还是在于制造业的衰落。那美国曾经作为世界的头号制造业强国,它的制造业是如何衰落的呢?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个根源我们可以归结到这样的一个小小的一个思维模型,就是产业微笑曲线模型。这个模型相信大家在不同的场合曾经见过,这个图呢画出了这个产业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大体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营销品牌。这个图的横轴表示产业价值链的这个时间顺序,而纵轴呢则是不同阶段的附加值高低。

    明确定义:产业微笑曲线

    首先明确一下模型的含义。根据这样的一个产业微笑曲线图,我们知道上游的研发端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可以拿走这个产业价值链里面大部分利润。 而下游的营销环节呢,由于面向市场,企业品牌占据了用户的心智,它具有巨大的议价能力,也可以分走可观的利润。只有中间的这个生产环节,它早已标准化,而且制造能力呢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供过于求,所以它缺乏溢价空间,只能拿一点辛苦钱。

    那根据这样的一个模型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是什么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应该尽可能向两端走,掌握研发设计和品牌,将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根据这样的一个推论,实际上美国正是这样做的,它的结果是什么样呢?就是它的生产大规模的向亚洲这种制造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然后跨国公司的数量急剧增长,而美国也出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07年之前,美国的GDP增长呈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昂扬向上的过程。

    分步检验:样本时间太短

    这个模型本身明白了之后,我们进入下一步,分步检验,发现问题,首先我们先搞清楚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这个模型的提出者呢是台湾宏碁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他提出时间是1992年。他如何提出这个模型的呢?我们都知道宏碁集团它最开始是做是跟联想集团一样,是做个人电脑的一个代工。而他正是对个人电脑行业的产业分工情况进行了一个归纳,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模型。

    那得出这个模型之后呢,他也进行了很多验证,他发现啊在美国主导这个经济全球化,对于大部分产业来说,都适用这样一个模型。

    我们来检验它这个模型的得出过程是否正确。首先第一个问题,这个归纳是否正确?同样的问题也是出现了,就是样本的时间还是太短。这里面呢他观察了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情况,3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个时间段范围内呢时间这个模型似乎是成立了,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继续拉长,回顾工业革命以来产业发展的一个状况,则会得出一个其他结论。

    我们如果做一个假设的话,如果这个产业微笑曲线模型始终正确的话,那作为这个世界创新中心的国家,它始终掌握了这个研发能力,它应该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对不对?那我们用事实检验是什么呢?我们发现从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呢,全世界已经发生了两次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现象。从1770年到1830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峰,世界的这个创新中心和制造中心都是在英国。但是到了1830年到1910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呢,世界的创新中心慢慢转移到了这个普鲁士德国。而再往后发展呢,到二战之后呢,世界创新中心无可辩驳地来到了美国,这里面发生了两次创新中心的转移,这就发生了这个与理论不符的情况。

    挑战前提1:重构产业N型曲线

    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进入第三步,挑战前提,重构模型。

    我们仔细分析这样一个微笑曲线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它存在两个隐含前提。首先第一个前提是就是技术创新,也就是这个研发环节跟生产制造是可以严格分开的。而且前者跟后者之间毫无关联,这样分开之后呢,创新研发就可以始终保持一个高地的一个地位。

    第二个前提就是品牌是消费者认可产品的关键。因为时间有限呢,我们可能只分析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我们简单分析下),留着大家课后进行思考。

    如果思考这个创新跟制造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创新的本质是什么?根据熊彼特的说法,创新是旧要素的新组合。根据布莱恩阿瑟在这个《技术的本质》这本书里说呢,新技术出现的时候都是已有要素的组合。根据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推出什么样一个结论呢?就是既然组合是旧要素的新组合,那哪里的这个已有的要素最丰富,在哪里就具备了创新最大可能。

    哪里的技术要素最丰富呢?当然是在制造环节中,因为你研发的所有的技术方案,最终还是要在制造环节中去集成,变成了真正的产品。所以这里面我可以给出一个新的一个前提,就实际上制造才是创新或者研发之母。

    我们再看到这个实际的制造和研发的这样的一个关系。你会发现生产研发过程跟我们说的思维过程是非常像的。上面一个横线呢表示这个生产也就是实际的场景,我们在实际的场景中呢获得了信息,构建出抽象的这个模型,其实就是研发过程。研发再回到了这个实际场景中,生产出产品。如果我们脱离了这个生产的环节,直接做研发的话呢,实际上就是在某些浅层的模型的基础上,直接跳跃到另一侧的使用模型过程中。

    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把那个,从实际场景中直接获得的一些浅层的模型,以及这个技术细节丢失了。这些技术细节存在在哪里呢?在那些熟练的技术工人,一线的生产研发工程师那里,这里其实存在大量的浅层模型。如果长期缺失了这些浅层模型,实际上你用来做新研发的素材就会越来越少,创新的能力实际上也会下降。

    好,第二点呢,我们再建立一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一句话,工业革命的实质在于将原先少数的这个奢侈品变成多数人的必需品,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工业革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低端颠覆式创新,这里面我用一句话来表述,就叫做天下商业,唯廉不破。

    我们再看这个技术发展,它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技术具有网络属性,不同的技术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技术网络。如果被掌握的技术节点越多呢,这些技术节点相互连接的可能性越多,它相互连接成网之后继续连接剩余的节点就会越来越容易,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会呈指数加速,这是为什么我们说技术进步通常是呈一个指数加速的一个曲线,我们就构建出了第三个新的前提。

    第一个是制造是孕育创新的温床。第二个是天下商业唯廉不破。第三,技术具有网络属性,也就是说技术具有不断向右上角迁移的这样一个属性。

    这三条呢实际上就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就是拥有了制造业基础之后呢,就可以推动颠覆式创新。

    我们具体的思考一下,根据微笑曲线模型,价值链分配处于劣势的制造公司,他掌握了越来越丰富的制造能力之后,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会怎么样?他产生上攻研发环节的巨大动力。这样的公司多了,自然会带动整个国家向价值链的高端攀登,实现整体性的颠覆式创新。

    所以说我们这个挑战,用新的这个前提,我们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模型,这里面把它命名叫做产业N型曲线。产业N型曲线里面同样把这个价值链呢分成了三个主要部分,研发、设计制造和这个品牌营销。但是这个三个环节之间的这个评判标准呢,不再是这个附加价值的高低,而是对于这个长期发展势能这个重要性来排列。这样的话呢制造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就放在了比较高的地方。

    我们说这三个方面呢,它也不再是像原先那样孤立,而是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品牌营销对于制造环节起到了一个服务的作用,而制造环节积累的大量的技术要素又赋能研发设计,使得研发能够有更多的成果涌现。

    而这样的一个相互作用,实际上底层是有数据流的不断流动,也就是在信息时代,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能够形成这样一个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互动。

    推论验证:中美制造业差异

    根据这样的一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推论呢?由于今天中国是全球掌握制造要素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最全的制造门类,于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就是中国将对美国实现低端颠覆。

    下面这三张图呢,左边这张图是2018年全球的500强分布,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中国的500强已经达到了120家,仅次于美国的126家。

    中间这张图呢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也就是最近一年来以来,美国对华为公司的打压,为什么会打压?是因为华为这些中国公司一路逆袭,从原先的制造慢慢的向研发和品牌扩展。右边这张图呢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制造强国的这个发展路径,这些都是可以证明这个模型的一些事实。

    我们下面用一个小的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我们中国中美制造业之间的一个关系啊,这个案例很有意思,我选取的是中美两国最大的这个电商的这个使命,跟制造业的基础之间的这个关系。

    在我们这个混沌的课里面啊,实际上已经说过这样一个话题,阿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使命呢?它的使命叫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亚马逊呢是什么使命?做地球上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不知道混沌的同学有没有仔细的思考过,为什么这两家公司的使命有如此大的不同?难道仅是随机选择的嘛?它们俩的使命可以互换吗?如果阿里跟亚马逊的使命互换一下,它们还能成为这两个国家最成功的这个电商公司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我们这里面说到亚马逊所在的美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过去几十年啊,甚至过去100年,实际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状况。但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呢当然在2019年将(很有可能)被中国所超越。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只要讨好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自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亚马逊对于C端十分友好。但是对于B端却以严格苛刻闻名。当然美国的制造业已经经过多轮洗牌,剩下的都是一些大公司,本来很少有假冒伪劣,因此亚马逊就以正品低价而著称。就是亚马逊形成这样的一个使命,实际上根植于它背后的这样一个土壤,庞大的这个消费群体这样一个土壤。

    而阿里巴巴的崛起,它背靠的是中国沿海地区几十万中小制造业企业。在阿里巴巴崛起的这个年代里面,这几十万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制造能力。从代工起家不断积累,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他们却苦于没有自己的品牌跟销售渠道。所以阿里的诞生恰逢其时,通过电子商务这个新兴销售渠道,把大量的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产品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挑战前提2:品牌营销要素变化

    第二个假设,就是品牌是消费者认可产品的关键。

    好,我们要挑战这样一个前提,就要先追问,那品牌的本质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是品牌?实际上品牌的本质,是一种信用的表现形式,品牌背后体现了这个企业的信用。

    具体来说呢就是消费者不是专家,他不可能了解这个产品真实品质是什么样的,那企业呢要想使用各种办法进行宣传,通过种种的信息这个灌输呢,在消费者心中就形成了这对于这个公司对于产品的整体的印象。

    在中心化媒体的时代,也就是电视广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时代。 它是媒体掌握在少数的机构手中,而且是一种单向传播的一个关系。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很不紧密,所以说品牌认知跟消费行为无法同时发生。这个厂家他也不知道消费者什么时候能够认识品牌,所以说它要抓住所有机会,不断去宣传推广。而这样的一个情况实际上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媒体时代已经不成立了。

    比如说美国快消领域的巨头宝洁公司,它目前遭遇了一个窘境,就是连续若干年它的全球销售额在不断下降,实际上就是在新时代下品牌建设遭遇到了一个非连续性挑战。

    在这张PPT里面我总结了一下,信息技术造成了这个要素的十倍速变化,分别是媒体的去中心化,消费者喜好的多样化,以及决策的实时化。

    首先媒体的去中心化,企业跟消费者在网络时代,它的连接是紧密的双向的,而且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重要。我们知道在原先那个时代,消费者之间几乎是没有什么互动的。在这样的一个互动的情况下呢,已购消费者的购买评价,对于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一个作用,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

    第二呢是消费喜好的多样化,由于现在这个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了以后呢,小众品牌也有了发声空间。而随着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消费者实际上也不太满足于原有的这种大众的消费,而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心理跟情感满足。面向大众的品牌,品牌定位呢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什么是决策实时化呢?就是原先所说的这个品牌认知跟购买决策之间分离的这个前提也不成立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链条变得越来越短。除了房、车这些高价低频的商品,对于大部分低价值高频的这个商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走向了即看即买,比如说我在抖音上看到了一个什么好玩的一个东西,我当时就下单,马上就买了,很多的消费者都进入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这样的变化之后呢,实际上就导致了这个品牌的塑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先是厂家来塑造品牌,现在实际上就变成了电商平台成了这个品牌的孵化器。

    这里面简单地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这个品牌塑造方式,分别命名为阿里模式、拼多多模式和快手模式。

    什么是阿里模式?就是在淘宝上这个平台电商承担起了消费者的信任中介的作用。平台用自身的信用做背书,它去识别和孵化具有良好制造能力的这些公司进行赋能,然后把这个平台的流量导入进行孵化,这是阿里模式。

    而拼多多的模式呢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进化,拼多多模式让厂家基本保持一个白牌状态,拼多多倾向于不去塑造厂家的品牌,而是通过这个平台自身的能力去进行品牌背书,通过平台的订单聚合形成大额订单,然后反向进行供应链赋能,厂家只要专注于做好设计制造,然后平台完全承担了信用背书跟渠道的角色,以高性价比的爆款横扫市场。

    而快手模式呢就是另外一种路线,它是通过人格化的网红起到品牌的一个作用。当然这里面只是一个简单的细分,比如说人格化的网红在阿里的淘宝上也有大量出现,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分类说明。

    比如说韩都衣舍,就是淘宝上孵化出的一个非常优质的国产服饰品牌。韩都衣舍的创始人赵迎光就说,淘宝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孵化器。大家对照这个阿里巴巴的新六脉神剑,你会发现继续去服务这些中小制造业企业,是这个阿里的长期不变的一个目标。

    04 总结与练习

    好,来到最后一部分总结和练习。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本课讲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批判性思维,它的这个具体的应用过程,分成四步法:

    第一,明确定义,把握本质。

    第二,分步检验,发现问题。

    第三,挑战前提,重构模型。

    第四,得到推论,事实验证。

    我们用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了产业微笑曲线,对它进行批判。我们说产业微笑曲线诞生于工业时代,它是一个机械论的思维,它实际上是在一种静态的、彼此割裂的、追求短期利益化的一个假设下得出的一个结论。

    而在我们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要采用进化论的思维,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产业N型曲线,它是一种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追求长期生存发展的一种思考框架得出的一个新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产业N型曲线做一个升级,产业N型曲线2.0,这个2.0跟1.0的区别就在于我把这个模型跟我之前给大家提供的那个思维的模型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在这里同样出现了构建模型、使用模型、反馈三个流程。

    构建模型是什么呢?就是从这个平台化的品牌营销到这个制造,到这个研发设计这个反向的这个所谓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的这个过程中呢,实际上就是在不断构建新的模型,不断去创新的这个过程。

    而构建模型过程又是反馈,即其实就是外界信息不断的输入来驱动的。形成了新的设计之后,从这个正向研发设计到制造到品牌营销这个过程,它是使用模型的这个过程。

    所以本质上说产业N型曲线2.0呢,就是一个产业不断去学习,不断创新这样一个模型,它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对自身的一个不断的一个批判,也就是把我们这个批判性思维的这个精髓融入到整个的这个产业价值链中。

    课后练习

    好了,我们课后去练习一下,我们学了这个批判性思维之后,我们做一个练习。这个练习呢是一个辩论,我们知道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跟携程的创始人梁建章曾经做过一个辩论,就是企业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那请你尝试用批判性思维四步法进行分析,在APP的练习区写下你的分析过程。

    这一页就分别列出了王兴跟梁建章的主要观点,王兴支持多元化,而梁建章支持专业化,王兴的主要观点是在科技变革的前半段,因为风险非常大,所以需要用小团队去探索,但是到了后半段,红利变小,整合成为释放红利的方式,这时候多业务的公司会比单一业务公司更有优势。

    梁建章的观点呢,内容就比较多了,大家可以具体看这篇文章《梁建章回应王兴边界论》,而王兴的观点,大家可以看财经小晚的这篇文章《对话王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大家可以把这两篇文章找出来仔细看一看,然后通过批判性思维,去反思一下他们俩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问题,然后得出你自己的一个结论。

    大家可以在这个APP里面写出你的答案,这里面简单做一个提示,如何去思考。我这里面给出一个提示就是:工业时代被奉为真理的论断,在信息时代都值得用批判性思维拷问一下。

    这句话也回应了我们一开始那个副标题,我们那个微笑曲线实际上就是诞生于工业时代的一个模型,在工业时代可能是比较正确的,但到了信息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很多事情需要重新思考。同样的道理,王兴跟梁建章的观点,谁是工业时代的思考,谁是信息时代一个新的思考,大家可以用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去拷问一下。

    本期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1121王民盛批判思维-辅修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pd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