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加个微信行吗”“行。。吧”

“加个微信行吗”“行。。吧”

作者: 毛角_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9:26 被阅读0次

    昨天看了张小龙的公开课演讲,真长啊,四个小时。咂摸了一下,粗浅地记得说了几个事:

    1、微信用户超10亿了。

    2、但我们开发团队内心毫无波动。

    3、微信要做人类最好的朋友。

    4、新版本你们用用就习惯了

    5、我们是很有良心的,从来不滥用流量。

    6、微信要让每个人平等积极地参与创作,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实现生命的大和谐。

    微信用户超10亿,仔细想想真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能做出一个影响10亿人的产品,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吧。我们经历了微信从出现到普及的过程,多少也能算对这个时代一角洪流的小小见证了。

    微信2011年上线,如果我没记错,之所以能让我们心甘情愿放弃QQ,转投微信,主要是语音功能。那时候,翘着手机,把嘴贴近话筒,叽哩哇啦说一段话再“呼~”一声发送出去,是一件蛮别致的事情。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如今发语音却从宝座上跌下,沦落为被吐槽:喂!能打字就不要发语音!

    我想,这大概是微信的角色悄悄发生了一点变化。

    一开始,只有特别熟悉的朋友同学才会互加微信,它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闲聊工具。

    但随着微信像个大吸盘一样,把身边所有人都囊括进来。10亿啊,朋友们,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你简直不能想象一个有社交生活的人说自己没有微信。微信的触角帮我们连接起身边每一个人,它的角色就不再是个简单闲聊工具。工作、生活、商业,混杂在一起。

    现在连乞丐都不好打发了,你跟他说我身上没零钱,人家就能从兜里掏出一张带塑封的微信二维码来。

    渐渐地,“加个微信吧”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进阶的一个分水岭。没加微信,说明你们俩已经做好了就此擦肩而过的准备,并没打算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什么联系。甚至你都不能说你俩认识。

    连他微信都没有,逗我呐,那能算认识?

    可是一旦加了微信,怎么说呢,就是要不要选择与一个人交流,何时交流,变得仿佛不由自己做主了。至少自由感是受到损害的。

    我觉得这其实是我们这代人形成边界感的一个过程。微信一方面拉近了每一个人在社交工具上可以相互联系的距离,另一方面这种近距离所带来的社交负担,却又倒逼着年轻人为了保留一部分自由的精神领地,滋生出往后退出边界感的渴望。

    有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有一些做推广打电话过来跟你热热络络地聊一阵,然后就说哎呀姐加个微信吧,我把平时的活动资料发给你。

    我赶紧说加qq吧,qq一样的。

    怎么会一样。qq消息可看可不看,微信消息你要是说没看见连鬼都不信。

    也老有人吐槽“三天可见”,不仅批判功能,更批判我们这些使用这个功能的人。说是拉开了朋友之间的距离,说自己看到别人朋友圈那条横线时的失落感。

    其实吧,我觉得大可不必失落,对方如果不想让你了解他的生活,直接就设置“对你不可见”了,但“三天可见”是面对所有人的。是防备——说防备好像又有点过了。

    减少吧,减少新加好友对自己过往的窥探。

    张小龙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有超过一亿的用户打开了”三天可见“的功能。

    我常常强调自己是个不喜欢也不擅长社交的人。这真不是为了自诩独特。过去我的确以为像我这样对社交感到巨大压力的人廖廖无几。但其实因为过度社交产生负担感的人并不少。

    即便一个整天呼朋唤友的人,也会偶尔在酒尽人散时感到疲惫。更不用说内向的,社交恐惧的,一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保有一块精神自留地,那是不想被打扰的,通过独处给自己恢复能量的自由领域。

    另一方面,或许我们应该想想角色的变化。

    在我还使用QQ的年纪,小孩嘛,可不就是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胡说八道。但怎么说也没关系,越是瞎说八道越是天真直率。

    但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有工作,有责任的成年人,微信里有领导,同事,长辈,很多话说之前就要掂量掂量了。

    一方面,是希望工作和私生活的边界不要太过于模糊。另一方面,是希望呈现给工作的是自己专业,冷静,从容的样子。最不想的,是让他们看到你情绪波动时脆弱,幼稚,傻气甚至任性的另一面。

    所以,号称“让沟通更高效”的钉钉,虽然被吐槽成为老板绑架员工的工具。但从生活与工作上的分隔来说,我觉得它还是很有效果的,至少不需要不得已把所有同事的微信都加了。

    不过也总有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哎呀这个活动对接人的微信我要推送给你下,咱们加个微信吧。哎呀你看到那个新闻了吧,来微信加下我发给你看。

    说实话,不是特别熟悉的同事,我还挺不愿意互加微信的。因为每多加一个半生不熟的同事,在朋友圈说话就要再慎重一些。

    ——当然,辞职以后嘛,就可以随便加了。

    所以,要感谢微信的分组和三天可见。有了三天可见,每当我加了一个新好友,不用挨条去检查自己过往的朋友圈,有没有不合时宜的。

    当然也有些人,要么吧从来不发朋友圈,要么发的永远是积极健康向上,永远是和工作相关的。这种稳重、稳定的成熟人士,自然加谁都不怕。

    但我不行呀。

    嗨呀,要么我说我是个小女孩呢,我们小女孩就是这样情绪波动大,不够稳重的。

    所以呢,分组和三天可见反而是鼓励我们更加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怕被谁秋后算账。要不是这样,恐怕我们将会见到更少的朋友圈,和更少的真心话了吧。

    张小龙还提到了一件事:我们每个人在朋友圈都是有人设的。

    哎呀,这还真是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小张啊,不错嘛。

    “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朋友圈说的都是假话。真话是真话,但选择性的说。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

    我见过有的人上午在朋友圈发了阳光,咖啡,与爱人紧紧挨在一起,配上爱心与甜蜜笑的表情。下午转头在微博上发,这种相互不理解的生活,过得他妈有什么意思。

    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使我们不自觉地就选择在朋友圈要展现快乐、热情、充实的自己。

    大约积极向上的人设总是要比丧里丧气的人设更合格一些的吧。

    因此种种,会有人说感觉人们都被微信绑架了。

    其实真要说起来,微信作为一个工具,能绑架的了谁呢。人呐,还是被社交绑架了。

    可是,人作为群居动物,明明社交是个必需品,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重要元素嘛。这可真是说不明白了。

    到底是怎么了呢。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加个微信行吗”“行。。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p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