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一则新闻深深的震撼了我。百度一亿元,全资收购“李叫兽”公司,创始人李靖出任百度副总裁。
对互联网有所关注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有听过“李叫兽”,这个公众号。李靖,就是这个公众号的唯一作者。
李靖,出生于1991年,2016年他出任百度副总裁时,年仅25岁,此时他已经身价上亿。
震惊之余,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让他年纪轻轻就能够有如此成就?
我认为,是因为他读懂了“游戏制胜规则”。
1.
什么是制胜规则?
每一种竞争种,都会有一个制胜规则。有些规则很明显,有些则需要你去发掘。
制胜规则很明显的竞争,就比如下面这些:
五子棋,它的制胜规则就是5子相连,就赢了。
王者荣耀,它的制胜规则就是推了水晶,就赢了。
上学读书,它的制胜规则就是考试得高分,就赢了。
这样拥有简单明了,极其明显制胜规则的竞争还有很多。
那么,相对的,制胜规则不那么明显的竞争,也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
销售医药仪器,努力说服仪器使用医生,不如搞定院长一个人有用。它的制胜规则就是,搞定能够拍板决定采购的人。
大学老师,努力备课搞好师生关系,不如潜心研究,多发几篇文论有用。它的制胜规则就是,科研成果决定职称评定。
补课机构,在学生中大肆宣传,不如在搞定家长有用。它的制胜规则就是,说服最有权势的出钱的那个人。
在这些竞争中,往往制胜规则与我们第一反应不相符。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发现其游戏制胜规则。
2.
职场的制胜规则是什么?
那么,现如今的职场竞争中,制胜规则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现如今的职场竞争中,制胜规则是“稀缺性”。
初入职场时,有人可能会告诉你,职场的制胜规则就是多劳多得。
但是,也许,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如果真的是多劳多得的话,初入职场的小白,也会加班很久很久,为什么薪资比不过部门经理?
如果,单看劳动数量的话,他做的活不一定比经理少。
所以,职场中的制胜规则就是,你的稀缺性。
(前提条件,你的稀缺性具有商业价值。)
3.
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稀缺性?
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价值稀缺性才是你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岗位一般分为技术岗,和非技术岗,所以,打造稀缺性的方法也要分为两种。
针对技术岗:
单纯的搞技术,容易遇到瓶颈,所以,必须进行技能揉合。
大家普遍对技术岗的认识就是,深入学习本岗位所需技术,搞好技术就行。
但是,如果只有技术的话,还是很容易被替代。因为,很单纯的技术类职位并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商业价值稀缺感,只懂本岗位技术很容易碰到职业天花板。
要改变这种情况,你需要进行技能交叉。
就像,杂交水稻一样,两个原本独立的普通技能进行揉合之后,就会产生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新技能。
比如,编程和产品。会编程的人很多,但是,会编程的产品经理却很少。
在技术人才中,你是最懂产品的,而在产品经理中,你是最懂技术的。
就这样,单独的技能你可能只能在中等,每个技能只有70分。
但是,技能叠加之后,你就是复合型人才,综合技能分值爆表。
相对于普通产品经理,你在与开发团队进行谈沟通时效果会更好,产品开发中出现的不必要错误会更少。
相对于普通技术人员,你更了解产品,可以更好的与产品经理进行对接。
如果,有人想要替代你的职位,那么,即使他在某一项领域中与你能力相差无几,但是他在另一项领域中肯定不如你。只有当他具有与你一样多的跨领域技能之后,才有可能替代你。
这样,你就打造出了自己专属的商业稀缺性。
(学术界一直强调,现在创新点,以及未来有发展的地方就是交叉学科,如果把你的技能单独看做一个个学科的话,当你把他们尝试揉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拥有了自己的交叉学科。)
非技术岗:
非技术岗位,主要是需要提升你的“认知深度”。
非技术岗位与技术岗位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有时候,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明显的一个界定。
没有人会提供出来一个框架,明确告诉你,你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解决的思路是什么,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发掘。
所以,这时候最重要的不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界定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界定问题的能力,必须要提升认知深度。
乔布斯说,苹果不需要市场调研,是因为他把握住了人们内心中对于美的追求。从人性根本出发来打造产品,最终有了苹果手机。
团购网站兴起的时候,在各个团购网站将重点放在广告轰炸的时候,美团坚持团购的关键就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将别人用来打广告的钱投入了系统开发,效率提升中,最终造就了“新美大”。
正是因为认知深度的不同,才有了iPhone的诞生,也正是因为认知深度的不同,造就了美团的成功。
你的认知深度,造就了你的稀缺性。
4.
李叫兽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稀缺性的?
回到我们开头,让我们看看李叫兽为什么能够25岁身价上亿?
就是因为他对于营销问题的认知深度绝大部分人更深,也就造成了他极高的稀缺性,百度的一亿元买的就是他的稀缺价值。
李叫兽十分擅长结合心理学来设计营销方案,撰写营销文案,他的营销方案又具有战略学中所说的,好战略的三个要素,(分析局势,具有指导方针,拥有连贯的执行方案)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由心理产生的,营销的目的就是改变人们在特性情况下的行为。
那么,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改变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正是因为他利用心理学去分析消费者,明确了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从心理学找出了解决的方案。最后,将解决方案结合公司战略,形成一系列的连续战术,变成了他具有深度的个人见解。
他洞若观火的见解,你模仿不来,因为,那是内在思维模式产出的,要像他一样,你就得使用和他一样的思维方式。
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可以复制的。
5.
如何复制他的成功?
他曾经在鲁豫有约上解密过自己的认知为什么这么有深度。他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尝试着将知识应用出来。
(详情可在知乎搜索: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举了一个例子:
他看到一个知识是:人的爬行脑(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信息。
这里,就是他所说的“知识本身”。
我们大部分人看到这个知识,都是“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是,他却就这一条知识学习了很多个小时。
首先,他将这条知识与脑海中已有的旧知识进行了联系。
他问自己,我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
他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进口袋里。(这就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很多)
他又想到了,雷军的那句,站在台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就比:“只要抓住机遇,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有可能成功。”更好)
他会强迫自己最起码找到5个可以用个理论解释的旧知识。
之后,他会强迫自己思考,如何将这个知识用出来,我们学习知识为的就是将知识涌出来,改变我的行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学会了知识,不然只不过了看见了一个信息。
除了,在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强迫自己使用知识之外。
他还有一点就是,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那种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
他的文章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十分具有启发性。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就是,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
李叫兽的结构化思维方式如下: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非技术性的岗位,大多都是与人打交道,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比别人跟了解“人”。
当你比他人更了解别人的时候,你就具有了商业稀缺性。
所以,你可以从心理学与你岗位所在领域的交叉学科入手,系统性的学习,从最根本的地方去了解人,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现在,我想你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别人会身价上亿了。
而且,你也应该已经知道了,如何让自己也身价上亿了,快去行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