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抽空约了一个闺蜜局,在相对安静且设计感很棒的环境里,有几碟让人忘记减肥的小蛋糕,被邻桌的咖啡香围绕,几个人进行着比《闺蜜2》有营养多的分享式聊天。
闺蜜局成员之一小Q,小Q最近的话题是她交的新朋友Z。Z是个很有意思的姑娘,她有意思还表现在Z小姐姐有一个有意思的家庭。有天她俩因为一个项目需要盯直播数据,小Q决定去Z家加班,正当她俩熬夜正欢、数据记录飞速的时候Z妈妈回来了,小Q赶紧和阿姨打招呼,“您怎么回来这么晚呀”“哦,我加班呢,常有的事,我们家都习惯了”,原来她和她的家人都是那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加班为工作可以是常态。当然,补充一下,Z小姐姐北京本地人,家里两套房,目前任职财务总监,90年的。
前几天《奇葩大会》更新了,这一季的流程是选手们在现场分享故事和观点,由现场观众票选是否符合“奇葩人类”标准。最近一期里有个小姑娘于沐之,因为成绩不好“学习这条路被我走死了”,她想赚钱,先后尝试了做coser,做微商,画插画,做直播,做游戏代练,给别人化妆,为了赚100块钱在40度的天气背着妆箱绕着森林公园走了两圈……后来她尝试做公众号,以一篇《我跟我奶奶说我的AJ鞋是200块买的》爆文获得大量粉丝,开始有了广告收入,可以写文章有版费收入,她出场的标签是“月入十万的00后”。
上一篇文章的留言里朋友让我关注努力的女孩子们的同时要关注一下男孩子。在我印象里,努力的男孩子……当然有,作为代表的应该是创业实干型王同学。王同学是我几年前认识的创业大咖,当年,在一众留着络腮胡子的创业家开分享会时,王同学就显得格外鹤立鸡群,或者说是青春活力。听他聊起他的创业史,他在上高中的时候觉得老师教的东西没什么用,就说服了爸妈让他去创业,虽然后期发现需要大学高等数学和英语功底的他又专业去学习了。创业的伊始他开始做的是关于编程的论坛网站,后来尝试做机械臂等编程加机械运动的实物,最近听说他注册了一个公司做视频平台,目标用户的是95后群体。在那个创业爆发和收缩的年代他都是能成功融资的,毕竟投资者们看的不只是一个项目成功的潜力而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潜力,而他具备这项潜力,他是一个98年出生的实力创业者。
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毕业很多年以后参加同学会,可以在同学会上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体现在一些考试不考的能力上,比如保持好奇心、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品格等等。人和人的差距在时间的拉长中显得分外明显。
遥记得我哥当年玩笑似的对我说“想找优越感就去和小学同学聊聊,想找奋斗目标就去最高档小区转转,没事再多问问自己做的怎么样”,人之所以能判断定位自己是取决于当时的环境,要正确的定位自己,不要怕折腾。
《一刻talks》演讲里说,我们的上一辈的职业像是一列火车,准时准点上车就能过的很好;我们这一辈的职业像是开汽车,多尝试多问路都能到终点;我们的下一辈的职业像是游乐场,看到这里的人多,就去尝试下一项,大家都能获得收获。
最终,越折腾,越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