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排队,前面的男生穿着帽衫,在帽子处,标签赫然地露在外面,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告诉他”?还在“是合适的社交距离”?“是否会引发尴尬”?“我是没有恶意的,应该不会引发尴尬”之间徘徊,他恰好转过头来,我 “顺便”悄悄地告诉他“你的标签没剪” 。他恍然大悟般想要去扯,旁边的女生大声地干笑了两声,他作罢,自顾地玩起手机,标签于是醒目地在那里。下车后,我看到他在路口站着吸烟,看不出情绪。
我是否破坏了适当的社交距离?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当阅览室里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距离。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屏障”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交往双方的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自我空间的范围,并依此划分了四种距离:亲密距离是15-44厘米之间,即所谓的亲密无间,是恋人、家人的空间。个人距离是46-76厘米之间,即亲切握手,交谈的距离,是熟人空间。社交距离是1.2-2.1米之间,即工作或聚会中保持的距离。公众距离是3.7-7.6米,是演说者与听众的距离,即“门户开放”的空间。
那话语距离呢?在什么的关系中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情况下可以告诉他“你的衣服标签没剪”?什么情况下告诉他“你的牙齿上有抹青菜”?什么情况下可以告诉他“你口里有味道”?
作为成年人的社会交往,并不是由“应不应该”决定,更不应该由心理学家决定。之前在写育儿的文章的时候,也有很多家长质疑,你的文章确实有理论,有依据,有例子,但这具体的方法真的适合我们家宝贝?
是的,不一定。有可能我说的理论和方法,对你们家宝贝恰好是不适合的!就像“要不要告诉衣服标签没剪这件事”,影响因素很多。
1、受接收者特质的影响。如果他本身就是个安全感不强的孩子,容易向外面投射不安全感,这样的话,即使你善意,你走近他,他感觉的不是关心,反而容易觉得你居心叵测!
2、受发动者的影响。
样貌?如果外貌很帅或者很美?是个慈祥的老爷爷?是个可爱的孩子,或许是良缘的开始。
自负?“嘿,兄弟,你也太傻了吧,标签没剪!”
幽默?“同志,你是想让我们鉴证下你衣服的价位吗?”
善良?出于讨好的习惯,证明我是好人,我有好心?别人标签没拆,自然有别人标签没拆的承担,可能同事告诉他,可能领导笑话他,可能父母责怪他,关你什么事?作为成年人,不是应该尊重彼此的界限吗?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次坐车,匆忙赶上车,一位阿姨扯了扯我的裙角,说这里有个线头,我略尴尬,忙说回家剪掉。以为谈话就此结束,一分钟后,感觉到我的裙角被扯了一下,那位阿姨轻轻地用剪刀帮我把线头剪掉了。当时有点感动。包括现在,也会有回味。那一刻,被照顾的感觉。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我只知道,在路上看到别人摔倒,自己正在爬起的,我会假装没有注意,直直地走过。但有的时候,又像这一次,温和地提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