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与书院
靖远历史悠久,兴学重教之风自古蔚然,在历史上文臣武将辈出,其中不乏精英之才,仅明、清两代,白银地区出任总督、提督、布政使、总兵者三十余人,靖远就占了半数以上。据《道光·靖远县志》记载,靖远建卫以后,创建学宫一处,学院六处,考院一处,义学、社学、义塾、私塾若干处,现对保留时间较长的作简要介绍。
靖虏卫学宫
靖虏卫学宫即文庙,在县城东南,即原靖远师范学校所在地。明正统三年都指挥房贵创建,无记,成化乙丑兵备安岳杨冕按临谒庙,以年久多废,命卫指挥同知路昭修茸,杨冕亲撰碑记;弘治时守备路瑛、指挥葛隆重修明伦堂等,嘉靖二十三巡按王冕增修教授宅、射圃堂;嘉靖四十五年陕西镇守总兵曹世忠提兵来卫谒庙,见庙宇倾废,乃命指挥张鹏扩修;康熙十三年守备周惟远又重修江西学使;康熙十五年兵粮道万全重修翰林院;康熙四十四十年守备马文麟补修正殿并东西斋房;康熙乙酉八月镇绥将军潘育龙谒庙,见旧规狭小,遂两次捐赠俸禄,委官扩建大成殿等,在当时,是规模比较大的学宫。
[if !vml]
[endif]
文峰书院
位于靖远县兴隆乡大庙村。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靖北高等小学堂”,为靖远首所学堂。民国五年(1916)改为靖北第二高等小学。民国九年(1920)地震,校舍倒塌。民国十一年(1922),学校迁于堡内城隍庙。民国十二年(1923)更名“靖远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学校迁于堡外新址(大庙小学现址)。民国十七年(1928)增设初级部。民国十九年(1930)开设国语、算术、音乐,体育、习字、地理、历史、自然等课程,在高小开设英语课。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大庙堡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大庙堡中心学校”,增建2座教室及校门。20世纪60年代学校定为甘肃省重点小学。90年代,由社会集资和县上拨款,建造教学楼两幢,教师宿含6间,硬化了校园,改造了围墙,优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占地面积7亩,建筑面积达2080平方米,有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体育室等,经过不断努力,学校形成了“文明,守纪”之校风,“铸魂、奉献”之教风,“钻研、勤学”之学风。世纪之交,学校在校长魏列青领导下,以管理“严”,教学“活”,学生发展“全”,切工作“实”为宗旨,以办特色学校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百年老校重焕青春。
[if !vml]
[endif]
观澜书院
位于靖远县城西关白衣寺(今靖远县西大街32号)。观澜书院前身是建于清道光九(1829)年的“培文书院”,1919年改名为“观澜书院”,1932更名为“西关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
[if !vml]
[endif]
敷文书院
坐落于靖远县城西北隅(今靖远农具厂所在地)。敷文书院(又称“靖远书院”),清乾隆45年(1780)知县彭永和倡捐得银3900余两,购冯氏故宅,稍加葺理,创建敷文书院。计有冯宅58间,牌坊1座,改建西市铺面89间,店房10座,共82间,槽棚87间。又购民房2处改修当铺,查山坡地47亩,干旱地6段,俱取租以供膏火。50年知县王赐钧捐置东市民房1所,增入租息。道光九年(1829)署知县罗仲玉又拨银220两。县令周鼎新撰《创建敷文书院碑记》,载创建经过及彭永和创书院之功。
[if !vml]
[endif]
36����1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