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CE蝈蝈
“人之初,性本善”这话真的对吗?
最近看到一位心理学家分享的一段话:人之初,并非所有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大家是否看到这个信息也和我一样比较惊讶呢?
这位心理学家举例分析:孩童时的调皮捣蛋不仅仅是调皮捣蛋,从心理层面来看,这是一种“恶”。比如,掏鸟窝,盘死雏鸟等。
人是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有意识来约束自己,从而向善的。如何守住这份“善”,这份“初心”呢?稻盛和夫《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独家首发)》为我们做了详细拆解。
稻盛和夫从小就是一个被“上帝”格外眷顾的人。家里七个孩子,唯独排行老二的他,染上了肺结核。在破产企业中他实现划时代新材料发明。作为门外汉,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作为一个外行冒险进入陌生领域的他,拯救日本航空。看似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事,稻盛和夫做到了。这些背后都有他不断追问、思考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行动。
一、何谓“心”
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独家首发)》中分享“心是良心,心的本质是真善美。”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随自己的心。稻盛和夫将人心剖析来分析:人心有“灵魂”,灵魂深处有“真我”。“真我”就是最纯粹、最美好的心,简称为“真善美”。灵魂的外侧有像洋葱的皮一样层层包裹的本能、感性、理性。
由心得结构来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欲望,有冲动,有算计,甚至有灵魂的污垢。这些都是灵魂外侧包裹的本能、感性、理性作祟,因为这些的存在,我们的灵魂会受到影响。
稻盛和夫说,“一切始于心,终于心。”通过剖析心的结构也是希望我们能提高心性,净化心灵,调整心态,从而更好的,更从容的生活,工作……
二、从心出发
稻盛和夫分享的“心不唤物,物不至”。这有点像吸引力法则。如果我们有着强烈的意志,一定可以完成某件事,那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也是一种正向反馈。
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独家首发)》中分享自我是本能性的,也是生存所需的欲望,但如果没有这种欲望,人根本无法生存。
想起我爸说的一句话: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就看你如何抉择。就像心的结构中灵魂外层包裹的本能,感性,理性。尽管这些会让灵魂受到污垢,但,我们不能将其剥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看我们如何去取舍,去平衡。
一旦我们的心失去了平衡,人心就变了。稻盛和夫认为,其它任何东西难以替代,人心凝聚时发挥的强大力量。这就需要领导阶层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用能力,巧妙运用心的结构,团结员工,一致对外。
俗话说,螃蟹按照自己甲壳的大小打洞。组织的成长无法超越其领导者的器量。稻盛和夫认为领导者的知识储备,思维模式,人生观会直接影响组织、集团、企业的存在方式。
领导者的知识储量和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前瞻性。领导者的知识储量和思维方式好比一个容器,容器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长远。
三、践行“六项精进”
在稻盛和夫的引导下我们了解了心的结构,也知道如何凝聚大家。“六项精进”是助我们更好的从心出发。
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独家首发)》中分享的六项精进内容如下: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②“要谦虚,不要骄傲。”
③“要每天反省。”
④“活着,就要感谢。”
⑤“积善行,思利他”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为什么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随随便便能成功,那怎么还会有失败呢?只有全力以赴去践行,才有可能收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吾日三省吾身”很好的阐明了反省的重要性。反省是成长不可或缺的。活着,就要感谢。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离别,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行一善,是在为自己积福得。利他心,成就他人的同时就是成就自己。任何时候,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很多时候自怨自艾,杞人忧天只会徒添烦恼,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任何事。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独家首发)》是稻盛和夫收官之作,也是知名代表作之一。稻盛先生将一生的经营哲学和人生智慧,凝结于此——可实操的“六项精进”。稻盛和夫结合自身经验将人心分析的透彻,常读常新,《心》可谓是稻盛和夫集大成之作。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蝈蝈,写写生活小故事,书评,讲书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来我的小屋做客,我们一起成长,用文字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