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碎问 = 闪存=惰性知识

碎问 = 闪存=惰性知识

作者: 王焱_铁文 | 来源:发表于2023-01-22 23:13 被阅读0次

    碎问成了一片“风景”,能不为“风景”所诱的人必然是流俗的超越者,也是登高而望的人。只有他们才能俯瞰文本、课堂、教学乃至全局,而全局在胸的人才会有较大的行动格局,这包括从他那里发出的问题。

    闪存,我指的是“快速地保存”。“惰性知识”概念由怀特海提出;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称那些只被懂得而不会被理解、迁移、应用并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为惰性知识:应和着碎问而被提取和回答出来的东西常常被快速记住,但它相当于“工作记忆”,留存在大脑里的层次浅、时间短,也很难在一些特定应用或创新情境中被激活,转化为新的学习生产力。

    《人民教育》发表的余慧娟等撰写的长篇调查《上海教育密码》中说道:“2007 年和 2008 年的评价报告中都指出'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不够’。针对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研组认为,这种现象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关,平时教学中碎片化、随意性的提问较多,而体现高阶思维、有深度的问题设计太少。其他教研组也纷纷认同并支持小学语文组的分析。”小学语文如此,小学教学这样,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概莫能外。我相信,存在上述问题的上海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其他更多地区则要等而下之。

    问题问得多,能深吗?教师问得多,学生有机会“我的问题我来提,我的问题我来想”吗?而当学生总处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肤浅认知状态中,或者被他人主宰,在繁杂错乱的思维胡同里转圈时,哪里还能把过眼烟云一般的知识记在心里,又进而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思想风景、一点精神印记呢?

    李商隐诗云:“倾国宜通体,何来独赏眉?”知识也美在通体(整体),只有自具整体性、自赋整体感的知识才有灵魂。一位优秀年轻校长说,“知识就像一串葡萄,学完就能拎起。”而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一讲,立刻就会:学生一做,马上出错。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忽略知识间的联系,忽视知识的整体性,使学生收获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珠粒,却无法有效串起一根知识之链;或者如“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散珠怎可“拉得出”,乱兵岂能“打得响”?碎问之下所学信息或知识正是这散珠和乱兵,它们缺少关联,没有整体感,也没有灵魂。让学生在知识的有机联系中学习,就是在为碎问盛行的当下教坛招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碎问 = 闪存=惰性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cl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