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词,不知道你可曾耳熟,
“千禧一代”
相比国内“80、90后”由数字简单划分的方式,“千禧一代”在国际上是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即2000年)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按国内的说法,应该被称为“85后”和“90后”的这一代人,目前他们的年龄为18-34岁。
不论他们是已经毕业进入职场,还是在象牙塔继续埋头苦读,“千禧一代”无疑正在逐渐过渡为社会中坚力量。
然而一份关于美国年轻一代的储蓄调查,让人感到惊讶,原来卡里存款不足1000刀的竟然大有人在。
据调查显示,在18-34岁的美国人群中,有51%的人在银行账户和现金中的储蓄少于1000美元,储蓄在1000-5000美元的人群占比18%,大于20000美元的为16.5%。
在较年轻的“学生党”(18-24岁)中,储蓄少于1000美元的为57.6%,要比较为年长的“上班族”(25-34)高出10.5%。但在大于20000美元的位置,“上班族”以20.5%的比例远超过“学生党”。
看来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
若以性别来比较,女生则远好于男生。在20000美元以上的储蓄中,女生领先男生10%的数量,在1000-20000美元之间,女生的储蓄也都占优。
站在全局角度来看,不仅仅是美国的千禧一代,在一般的美国人中,有“负”财务的人群占14%,并且62%的美国人没有紧急储蓄,比如支付1000美元的医疗费用。
虽然我本人没有在美国生活,但几年的爱尔兰留学经历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本地年轻人的经济观。
拿18-25的学生来说,在爱尔兰或者是其他西方国家,子女一般在上大学之后,就有财务独立的习惯。学费可能依靠父母或学生贷款,但生活费多多少少则全靠自己打工得来。
小组讨论总是凑不齐,最多的原因可能就是:
“Sorry, 我在XX的时候要去上班。”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不同地区间的储蓄水平, 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
咱们可能更爱存钱!
根据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2016的数据,上图中国的储蓄占GDP百分比(Gross savings % of GDP)为46,美国则为18,我们是美国的两倍还多。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在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485261.30亿元。(最新统计只更新到2014年)近十几年来一直稳步增加。
但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却在2012-2014呈下降趋势,不知道14年以后是怎样的变化。
但光说人民币储蓄比率,其实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真实水平,毕竟中国人更喜爱置业,将手中的存款利用杠杆,系统的投资进房产,不仅是关乎每个中国年轻人的重大抉择,也更是其背后每个中国家庭的大事。
相比西方国家,“安家置业”在这里就不单单是个人和家庭选择问题了,更多的是由不同民族的基因记忆所决定的,确切的说可以说是两种价值观的抉择。
相比于其他地区,中华民族对于房产还是有很重的执念。
美好生活从储蓄开始,保持适当的紧急储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之后再去考虑投资产品,也许是千禧一代们处理个人财务状况的不二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