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谈“共情”

谈谈“共情”

作者: 上米 | 来源:发表于2016-11-18 21:35 被阅读39次
    谈谈“共情”

    原来的我认为亲密的两个人之间如果有距离主要是因为,两个人之间不能认同,逐渐变得无法沟通。举例几个场景。

    1、太太在工作中有一段时间极为不顺心,回到家里和先生说起单位的事情。先生第一天的态度是,你想怎么样?让我去找XX打一架?太太缄口。又过了两天,太太回到家里又在说起自己的不愉快,先生当时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到了晚上,他说,你要是实在不想干就别干了,辞职吧。太太不知道说什么,因为“辞职”两个字把她吓到了。她再也不和先生说起自己的不愉快,直到有一天真的离职,解甲归田。从此以后,他们的距离比之前要大一些。

    2、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起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父母两个人都仔细在听。当孩子讲到在幼儿园的时候很想妈妈,并且流下了眼泪的时候,爸爸的反应是,哎呀呀,行了,别说这个了。男孩子怎么还哭鼻子呢?赶忙把话题岔了过去。妈妈此时很想说什么,也不知从何说起。

    3、孩子在课上被老师训了,原因是自动开启了“抢答”模式,对于老师的教学有所干扰,虽然孩子回答的并不是错的,但是老师还是很严厉的批评了孩子,并且没有当天的小奖品,孩子心情很糟糕。回家路上妈妈和孩子说起这件事,告诉孩子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纪律,但是孩子貌似并不能听进去。回家后和先生说起这件事,先生简单的总结了一下,不愿意在这件事上浪费更多的时间,然后陪孩子去玩搭积木了。

    这是一个家庭的日常。女人看后会觉得先生对自己不够疼爱,理智的一些可能会觉得对场景中的先生的做法不能认同,观念有所差异。男人看后会觉得也比较正常,无非被贴上“大男子主义”的标签吧,没有婆婆妈妈的在不必要的,负面的东西上浪费时间,人生应该多享受有趣的事情,时间会为大家磨平伤口,带走一切。我也曾这么认为。

    当我读了约翰·戈特曼和琼·德克莱尔所著《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讲到的情绪管理法时,我明白了,认同感不能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往往在于是否能够“共情”(empathy)。它的意思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否能够感同身受。既然称为能力,就可能有的人有这个能力,有的人没有这个能力,有的人这个能力强一点,有的人这个能力弱一些。先生能体会到太太的诅丧与无助么?爸爸能体会到孩子一个人时候的孤单么?爸爸能体会到孩子的无辜感受么?当孩子在伤心、生气或害怕时,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同理,当太太(或者先生)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需要先生(或者太太)的时候。

    需要父母或者对方做什么?

    是提出合理化建议?是告诉孩子第二天睡觉时候怎么做?还是强制孩子从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还是最终忽视掉这些,等着对方自己走出来?

    是的,也许那个时候,无论如何大人都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从何而来,不能理解自己的太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好的情绪,他不知道,哪怕就是抱一下,哪怕稍微用心听完她的话,状况可能都不一样。就算是没有建议,她都会像抖落掉身上的尘土一样,恢复了精神,迅速从坏的情绪中走出来,忘记刚才发生的事情。“共情”的力量就在于,你体会到了,而对方感受到了你对她的关怀,也许这就够了。在人海茫茫的世界上,又有谁能听到自己的心里的声音呢?又有谁离自己的心更近呢?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与安慰,伴侣需要的是彼此的理解与安慰。

    “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是,就处理它,而不是等到它进一步升级,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在无需付出巨大代价的前提下,练习倾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生也许不是不爱自己的太太,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建议来告诉太太怎么处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但是给予她安慰,相信她就能够自己找到新的办法。爸爸当然不是要故意忽视孩子的情绪,他害怕不好的情绪会杀害孩子的阳光天性。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安慰情绪比提出建议更加有效。

    也许,朋友之间也是这样。当我们被理解的时候,我们就收获了真挚的情谊。懂得,才能欣赏,理解,才能深知。

    书中有一句话,“良好的人际关系,指的并不是清晰的沟通,而是一个个亲密无间、相互依恋的美好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ds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