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些碎碎念:关于博物馆里的公开讲座

一些碎碎念:关于博物馆里的公开讲座

作者: 未央月影 | 来源:发表于2023-02-24 17:03 被阅读0次

    疫情以来就没有条件再去听线下的博物馆讲座了。上学的时候,去过几次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的讲座,加之今天听了南博讲坛的2023年第一期,多少有些想要记录一下的想法,不过由于都是感受和身边人的情况,没有科学系统的调查,是极具主观和不严谨了。一些叙述也没有质疑任何专家、学者水平的意思。


    找来找去只找到了那次去首都博物馆参加获得的记录:活动小记 | 宋人的日常花事 - 简书 (jianshu.com)

    博物馆的讲座时常与临时展览配套,有时候也举办系列讲座。这种讲座的受众群体人数与展览相比人数更少,有关的知识水平也更高。

    长期关注博物馆和某些主题的人,才可能获知讲座信息并且预约活动,而这些人大多是由于自身兴趣产生参加的活动的想法,有关主题的背景知识一般而言也会比普通观众了解的更多。

    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博物馆的公开学术讲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过于浅显,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过于学术化和深奥又会降低听众的信息获取程度,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

    提到的宋人的日常花事活动,第一个讲座是秦老师做的专业性极强的内容,当时我在记录的文字里写道:因为这是一场面向大众的讲座,若是一般的爱好者,或许会感觉内容量大的同时趣味性略有不足,同去的朋友说:“感觉像是在学校上课。”或许走出校门的讲座可以更为轻松一点?

    这位朋友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一定兴趣和知识储备,大学本科程度的文科生,当时我在听的时候同样感觉像是在学校上课,并且还不是上大一大二的课,像是研究生的专业课。

    另一方面,在几次去北京听讲座的时候,时常感慨“高手在民间”。抛开社会上离谱的“民科”不谈,很多兴趣为导向的爱好者真的是水平很高,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有。

    国博讲座(很激动当时能去现场听孙机先生的讲座)结束散场的时候遇到一位听众胸前挂着志愿者证在和旁边人闲聊,说自己是研究所的。我差点以为是专业工作人员,结果听到回答说是理工科的研究所,心中惊讶又感慨,因为互动提问实在是非常专业了。

    其实对有兴趣来参加活动的听众而言,只要讲座的节奏不是太快,并且比较有趣和清晰,听不懂的部分还是很少的。这或许是有些像给大学低年级同学上课,深入浅出是非常准确的高评价。

    今天听的一场《三星堆与中华文明》的讲座主讲人讲得很吸引人,也比较有趣,精美的照片和宣传视频也很有提神的效果,毕竟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长其实十分有限。

    讲座现场

    此处放一个亲妈的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些碎碎念:关于博物馆里的公开讲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ex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