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惟乔。
读书是我的主业,今天分享一下读书的方法。
以前我喜欢快,恨不得一天读一本,一年就能读365本。
看到网上有人教快速阅读,一年读1000本书,感觉好厉害。
然而自己坚持不到1个月就放弃了。
因为读了也白读,根本记不住。
阅读和理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读得快,并不代表理解得快。能一目十行,但理解不了,也是白费功夫。
只有提高理解速度,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第一个改变我阅读的就是认知的转变。
我转变思路,慢慢读,一天只读一个章节,先读一遍,然后写书评的时候再读一遍。读第二遍时,明显感觉第一遍有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点漏掉了,而第二遍给补上,有一种查漏补缺的快感。
一个领域的读得多了,有了一定的知识感知,理解速度自然就上来了。
比如一个章节有5个知识点,其中有4个知识点都是你之前有所了解的,那么再次读到,理解起来就很容易。需要重点消化的是其中1个知识点而已。
如此一来,阅读速度能不快吗?
当然,选书也很重要,我一般会选各学科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读完一遍《社会心理学》,再去看个人成长类的畅销书,阅读速度会非常快,有些章节只需要10分钟不到就读完了。
因为畅销书讲的内容,我都在《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了解过,只不过畅销书用了更通俗易懂的语言,相当于翻译了一次,读起来当然容易。就像你读得懂文言文,再去读翻译后的白话文,就会非常简单。
所以,阅读关键在于理解,慢就是快,让阅读速度和大脑理解速度保持一致。想要提速,关键是让理解速度跟得上。
第二个改变我阅读的是功利性阅读,或者叫检索性阅读。
我认为功利性这个词更能表达这种阅读的好处。它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才采取的阅读方式。
与之对应的是浏览式阅读。就像你去图书馆,没有明确目的,随便翻,翻到哪一本感兴趣就读哪一本。
我认为,两种阅读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适用的阶段不同。
刚毕业从事工作,23-30岁这个阶段,需要在一个领域里支棱起来,成长为行业高手,所以要以功利性阅读为主,读书围绕着自己所在行业、职业去读。
30岁以后,职业的相关知识已经摸熟,这时主要可以采用浏览式阅读,一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事业有所突破;二是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第二职业。
因为很多领域的创新都来自于毫不相关的知识中的启发。在科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趋势。
职业遇到瓶颈时,通过跨领域学习,能够快速上一个新台阶。
比如一个干了10年的财会,工资收入涨不上去。他通过学习互联网知识,了解到知识付费,于是开了一门财会课程,通过直播引流,一年靠卖课程收入500万。
回到功利性阅读,是先有某个目的,再去阅读。比如为了解“淄博烧烤爆火”的不同观点态度,去网上搜索不同人对此事的看法。再比如,为了提升阅读效率,去翻看有关阅读的书、文章等。
有目的,集中精力去突破一个领域,才是快速成长的关键。
圆桶理论说圆桶里的水受到最短的那块木板的制约,这在个人成长上并不适用。个人成长,更适用于长板理论,只要有一块板强,别人会包容你的短板。
第三个改变是先略读。
拿到一本书时,我不会立即翻到哪里读哪里,而是先读前言、作者说、附录部分,也可以去豆瓣、公众号里看看书评。
从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全貌。本书写了什么,是写给谁看的。
先要在大体的理解,有一张地图在心里,读的时候才更好理解。
对非虚构类书籍来说,文章结构大致相当,分章节,每一个章节都讲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应用方法,后一个章节往往在前一个章节后推进,进一步理解概念。
通过阅读目录,能够记住这些概念,就是理清整本书的脉络有了了解。
不断理解概念,就是消化一本书的过程。
纳瓦尔认为,学习就是要理解概念。
这也可以锻炼系统性思考的能力。
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但都是一章一章在读,从来没有思考整本书各章节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章到最后一章作者是如何推进的。
他们只具备碎片化的思考能力,无法形成系统性思维。这也是无法真正消化一整本书的原因。
第四个改变是一定要用起来。
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用。
不用,读它干什么?
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是迷信,也有让人心安的效果。
十几年前,网上流行了一种言论,叫知识无用论。读过书的人都没赚到钱,因为他们被迂腐的知识,被道德所束缚,而那些没什么学识的,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这十年来应该没有此种言论,因为大家都见识到知识是可以变现的。
可是不能用的东西,用不起来的东西,还不如不学。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是要拿时间精力去交换的,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用来交换无用的东西,是最大的浪费,等同于谋财害命。
以前我没搞明白,总是读了一本又一书。现在读书很清晰,每一本书都是要为了写文章而读。
这个方法也是很好的。
有很多知识是暂时用不起来的,比如《曾国藩的家书》《资治通鉴》等等,但我可以写文章分享给别人看。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教不一定是课堂上那种老师对学生。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教是无处不在的,分享就是一种教,在网上写作,和朋友讨论都是。
在讨论中,你会发现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或者没讲清楚的地方,你有疑惑,更容易主动再去看一遍书,去搞明白,这又是一次加深理解。
这里强烈推荐把自己学到的、总结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写成文章、拍成视频分享出去。分享是培养能力最好的手段,因为分享不需要成本,只有收益。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在积累个人IP。
第五个改变是读不懂,多看别人的解读。
有些书我们是看不懂的,不妨直接看别人的解读。
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书是真难,读不懂怎么办?
看别人的解读,我去找了邓晓芒教授的课程讲义,一边看讲义,一边读原文。
虽然很多人都说,读书要读原版,不要去看别人讲解的二手知识。
但是有的书很难,或者提不起兴趣,难以读下去,就有必要先看解读,让自己能理解才是读下去的关键。
第六个改变,与爱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潜移默化是巨大的力量,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可以倒逼自己学习。与不爱学习的人一起,再努力的人也容易被同化。
毕竟多数人都是被环境改变,而不是改变环境的人。
网络是个好东西。以前人都是按地域,按公司职业分类,而网络突破了物理场所的限制,能把人按兴趣分类,爱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
爱好相同的圈子真的太重要了。
现实中,我做有什么想法,什么做法,家人朋友都难以理解,更是要拖后腿。做得好要嫉妒你,做得不好要打击你。
而在网上有相同爱好的人,却是经常鼓励,支持。
去找那些终身学习的人,把他们当成榜样。这个人不一定能真实接触到,但只要能读到他的书,他的文章,就能向他学习。
有的人又有钱,又努力,每天坚持早起写文章,哪怕是变富以后也这样做。有钱要都比自己努力,我还有什么理由睡懒觉呢?
动力从哪里来,就是要靠这些东西来刺激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