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我们说话?为什么孩子和我们的距离越拉越远?为什么越来越搞不懂孩子的所作所为?……是的,这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上出现了障碍,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而这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到原因,并拉进你与孩子的距离!
读书会成员“老梁读书会”第8期,我们仍然选择了在樊登书店四楼面对面讨论,这次又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了我们,非常欢迎!
本期分享人是我们学校的数学大咖崔福磊老师,她是计算机出身,所以课件做的堪称完美,我们都很佩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下了功夫,用了心的。
福磊老师 创始人老梁崔福磊老师从四个方面给我们做了分享:沟通的技巧;规则的建立;责任感的培养;积极的养育。在她分享的同时,“老梁读书会”的创始人梁树丽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旁敲侧击,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并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非常感谢!
我们和孩子相处时应该如何做,才能拉进与孩子的距离呢?
1.共情
妈妈:“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安妮塔:“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他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很多家长会立马往孩子身上找原因,指责孩子:“肯定是你写的乱七八糟,老师都不愿意看……”如果你这样说了,孩子一定又气又恼,不愿意再跟你说一句话,转身关门进屋。
安妮塔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她说:“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她妈妈的言外之意是:你生气是应该的,如果是我,我也生气。这样说,一下子就拉进了你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感觉到,你理解她的感受,她才愿意继续跟你说下去。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类似的事情,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老师在学校批评了他,或是有人在学校打了他。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为什么偏偏批评你或是打你,肯定是你有错在先。如果我们每次都用“想当然归因法”,把孩子评判为过错方,用批评的语言去攻击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愿意跟你说任何事情了。
所以,不管是不是孩子的过错,我们不妨试一试“共情法”,你应该会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
2.给孩子正确的指导
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到:“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
我们遇到同样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往往会先训斥一翻:“告诉过你,要小心一点,你就是不听,怎么样,果汁都洒了吧?还不赶紧收拾收拾?……”这样说,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委屈巴巴的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慢吞吞地收拾残局。而且,孩子从中什么教训也没得到,下次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
例子中玛丽的妈妈做的就很好,她先客观地描述事实:“我看到果汁打翻了。”孩子的目的是喝果汁,玛丽的妈妈并没有因为她打翻了果汁就惩罚她不许再喝,而是告诉她“再拿一杯果汁”,让玛丽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喝果汁”。既然坏事已经发生了,我们得想办法解决它,玛丽的妈妈告诉她“拿一块海绵”,就是告诉她要自己收拾残局。
其实,这个例子里玛丽妈妈的做法,实用于很多场景。这就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们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不妨都用这“三步法”去解决。
3.建立规则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温和而坚定”,建立了规则,就要坚定地实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破坏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比如,跟孩子约定好,看电视的时间是20分钟。用闹钟定好时间,到了20分钟就要关掉电视,即便孩子哭闹也要按照约定好的来。这样几次之后,孩子就会知道,规则是用来遵守的。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视频:孩子在商场里看到一个玩具,非要买,孩子父母不给买,孩子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赖着不走。有的父母顶不住孩子的哭闹,嫌丢人,就给孩子买了;有的父母任凭孩子在地上打滚,在旁边冷眼旁观。第一种父母往往会受孩子的拿捏,稍不如意就会撒泼打滚,而第二种父母反而以后会在管教孩子上变得很轻松。
在孩子的学习上也一样,很多父母经常会这样许诺孩子说:“期末考试你能考前几名就给你买什么什么;如果几点之前写完作业就可以玩半个小时电脑或看电视……”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这样做可能会收到一时的效果,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就好比我们需要工作一样,让孩子产生学习的自驱力,才是长久之策。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都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爱、共情、尊重、沟通等等,也就是告诉我们:让我们在爱孩子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如果你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可以去看看这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