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悟空是贯穿《西游记》始终的主要人物之一,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最成功形象”,在重重困难前,取经队伍正是靠他的英勇和智慧才得以顺利前行,他追求自由平等,同时,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强烈的反抗主义精神。作者给予大量笔墨刻画孙悟空自由反抗等性格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反抗精神极度赞扬和肯定。对孙悟空形象的把握,对我们正确解读原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 人物形象 自由 反抗精神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瑰丽、色彩缤纷的魔幻神话世界,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的故事蓝本,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其中作者吴承恩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
在《西游记》的开篇即写到“东升神洲傲来国有座花果山,山正当顶上有一座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探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知既之,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做一个石猴。”悟空是天生地长的、从石 头缝里蹦出的神猴,是自然之子。他从一出生便摆脱了社会世俗,他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束缚。所以他追求平等自由也就是本性发展的必然。其次,孙悟 空所居住的花果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桃花源似的社会,在这里自由平等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除此之外,悟空师从菩提祖师,向其学习法术本领,除了自身带有灵性,有极高的天赋外,悟空好学并且勤奋刻苦,精通“筋斗云”和“七十二变”,武艺超群,神通广大,上天入海,无所不能。无人能敌的武林地位一方面成为它可以“任性撒泼”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膨胀了其内心,使他行为处事更加的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这样的本性和这样的生活环境以及这样的自身条件自然使孙悟空成为追求自由平等的化身。
无父无母,天生地长的猴子,其身上夹带着未被驯服的“野”,因此他身上时时刻刻体现着“泼”。悟空自学成归来时,先是剿除魔王,后是大闹东海龙宫,取走定海神针做兵器,再后来悟空直闯地府,痛斥十殿阎罗,强行勾销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生死簿上的名字……这系列实际无不体现了孙悟空身上的“野”。悟空身上的“野”在其大闹天宫时被推到了高潮,为发泄对于天庭给自己设置“齐天大圣”这一空职的不满,他先偷吃王母蟠桃大会的蟠桃再偷酒,扰乱整个蟠桃大会,最后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并毁掉老君的炼丹炉。值得肯定的是,悟空的“野”和“泼”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顽劣”,而是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自由的大胆行为,是个体主观上追求绝对自由的大胆实践。
作为一个追求绝对自由平等的形象,孙悟空与皇权注定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皇权社会需要的是一个遵纪守法的“顺民”,而不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叛逆者”。因此,对于悟空这样的心生叛逆的能力者,皇权采取了种种措施,从最开始的没有诚意的“招安”,到后来的发动天兵天将“镇压”。这些措施,在悟空眼里毫无例外的成为了“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悟空的反抗精神应运而起,为了追求个体主观的绝对自由,以及对自身自由的维护,悟空对皇权发起了挑战,他“造反”了。
孙悟空的“造反”在其大闹天宫阶段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偷吃王母蟠桃,盗御酒,偷仙丹,假传圣旨戏弄赤脚大仙,把好端端的仙境搅弄的一塌糊涂,这些行为都是公然挑战皇权威严的做法。然而,悟空的“造反”并不是单单体现在其大闹天宫的那一回,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孙悟空对皇权的蔑视与反抗。在西天取经路上,无论是山神土地,还是四海龙王,无论是阴间鬼怪,还是天庭神仙,只要大圣需要,呼之即来,若有一个不到,悟空定棒打不饶。就连观音如来也难逃悟空的言语攻击,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悟空攻击观音的“该他一世无夫”。悟空蔑视皇权,公然对抗皇权,其中种种无不体现他的反抗精神。
值得肯定的是孙悟空这一反叛形象出现在明代并非偶然,这个形象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历史根源,一方面:明王朝时,封建社会走到末期,积累了两千年的封建压迫让人在压迫中寄托憧憬;另一方面:西方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也不断传入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同时禅宗方面从唐代出现的狂禅派大胆的对佛家进行批骂,到明代程度已经相当强烈;最后当时的一些左派思想家在此时提出新学,否定南宋时兴起的程朱理学,肯定人的价值。所以明朝是一个自由主义萌芽的时代,作为自由主义追反叛精神的代表,孙悟空这一形象便应运而生。因此,悟空这一形象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在肯定悟空的追求自由和反抗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其前阶段失败,以及后阶段成功的原因总结和归纳。当然,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何为真正的自由。对于“自由”这一永恒话题的探讨,对于处于现实世界的我们依然有着启示作用。就悟空而言,其命运转折点在于头上的“紧箍”。当然,这里的“紧箍”并非“禁锢”,而是一种“规矩”的象征。在“野性”未脱的前期,悟空他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绝对的自由,在这种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下,悟空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猴性”,而在带上“紧箍”之后,悟空的自由变成了“规矩下的自由”,这时他才真正的从“猴”变成了“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人而言,真正的自由是在“笼子里跳舞”。遵循一切规则,享受“规矩的自由”,这是人高于动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承恩 西游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邱菊 ,王则远 放弃自由皈依佛门——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形象 现代语文 2013年第1期
【3】宋杨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分析 戏剧之家 2015年第7期
【4】布俊 自由的孙悟空——紧箍儿的象征意义 大众文艺 2017年第2期
网友评论